港首宗無血緣配對交叉捐腎


  兩病人配偶參與拯救至親 醫管局:為病人帶來希望

  香港法例過去嚴禁無血緣或親屬關係的人士捐贈器官,隨着早年修例,容許在香港進行配對或匯集器官捐贈,使一名患者即使與家屬的器官不脗合,也能與其他病人的家屬配對,倘兩家庭的器官脗合,便能互相交叉捐贈器官。今年終於撮成首對腎病患者家庭成功配對個案,他們8月同步完成換腎手術,並於中秋節前出院,兩名病人無出現排斥,康復良好。患者感謝醫管局的配對計劃救了兩名病人、兩個家庭,「我會努力復康,唔想辜負這個新的腎臟。」

  今次手術的病人A患腎病8年,配偶在她患病初期已決心捐腎,惟因兩人血型不符無法移植,在一年復一年等待遺體腎臟移植機會期間,患者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不得不接受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治療,但因洗血有機會增加心臟負荷,患者隨時可能因身體情況不達標而無法進行腎臟移植,盡快換腎刻不容緩。

  3年前,他們得悉醫管局推出「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隨即加入配對庫,2019年成功與一個家庭配對,正當滿心歡喜準備術後迎接新生活,對方卻在手術前兩三周改變主意。本以為換腎無望,幸好今年6月再次傳來好消息,並於8月成功完成手術,趕於中秋前出院團聚。

  病人獲重生 「唔想辜負捐贈者恩賜」

  獲新腎臟延續生命後,病人A以書面分享感受:「洗腎多年好辛苦……我會好好復康治療,唔想辜負這個新腎臟、唔想辜負另一半及另一名病人捐贈者對我的恩賜。」

  與他們配對的另一家庭也有相同遭遇,病人B過去多年因洗腎帶來併發症風險,他的配偶看在眼裏痛心不已,卻愛莫能助,因夫婦血型不脗合而無法捐腎。他們失落之際,參與配對計劃,最終病人B獲病人A的配偶捐出腎臟;而病人A則獲病人B配偶捐出腎臟。他們異口同聲說:「希望所有等待移植的病人都唔好失望,可以像我們參加這計劃,幫到至親過較正常的生活。」

  他們兩組手術分別於瑪麗醫院及瑪嘉烈醫院完成,瑪嘉烈醫院泌尿科主管及外科部顧問醫生林耀宗昨在記者會上指,為保證手術公平性及保密性,兩組手術透過視像同步進行,入院、手術前後、住院及出院進行特殊安排,避免兩組家庭相遇,所以彼此也不知對方身份。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表示,現時本港屍腎捐贈數目很少,截至今年6月底有超過2,300名患者需要換腎,但輪候時間平均長達54個月。患者雖可接受血親或另一半的活體捐贈,但極可能因血型、白血球抗原、基因組織等多項條件不匹配而無法移植,而該計劃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