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最快明年禁建納米樓
邁向「住大啲」 私樓或不小於210平方呎
香港市面近年湧現面積不足200平方呎、俗稱「納米樓」的細小住宅單位,特區政府於《香港2030+規劃策略》定下215呎至237呎的人均居住面積目標。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在電台節目上指出,即使近日有聲音指出倘若再限制私樓單位的最低面積,會令市民更難「上樓」,但政府仍會朝「住大啲」的願景邁進,包括馬上就限制私樓單位最小面積展開研究,相信研究不會太久,最快可於明年實行。
特區政府有意在未來私人住宅用地推出賣地時,限制該地盤所建單位的面積下限。事實上,過去兩年涉及市區重建局招標之住宅項目,早已限制重建單位不可低於200平方呎。
或令入場金額升高
黃偉綸昨日指出,留意到近日有聲音指樓價已高企,若再限制私樓單位最低面積,或會令「入場」金額升高,部分市民更難在市區買樓,但他強調需要取得平衡,「既然提出『住大啲』的願景,就要朝這方向走,最重要是考慮對市民的影響。」他表示,特區政府會馬上展開相關研究,若有所調整,預料最快明年可推行。被問及是否以至少約210平方呎為目標,他表示這是坊間的說法,若參考市區重建單位,面積會再大一點。
樓價短期波動 政府「看長遠」
新一分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後,有指帶動了北區及元朗區的樓價及交投量。黃偉綸表示,若出現短線市場波動,可能基於不同考慮或傳聞等等,又強調政府是「看長遠」,持之以恒地提供更多土地興建公私營單位的決心並無動搖。日後,「北部都會區」可增加約16萬至18萬伙單位,而持續不斷供應單位,總會對樓價發揮紓緩作用。
被問及「北部都會區」預計約20年後始正式完工,黃偉綸表示,整個新界北的發展,部分工程已經施工,將於不同階段提供房屋供應及入伙,不存在20年後才有房屋供應的情況,整個都會區的願景改變了本港「南重北輕」的舊有發展觀念,可在北區提供逾60萬個就業機會,同時可大幅改善南下的交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