倣青蛙打坐 教學童正念





慈敬首推小學禪修課程 助減壓專注學習
疫情下小學無法恢復全日上課,面授課堂減少,學生的學習受影響。為提升初小學生的情緒管控和專注力,佛教慈敬學校是本港首所小學,在新學年引入國際認可正念課程(青蛙仔課程),校長范秀琪表示,期望透過像青蛙坐定,幫助學生在逆境時可主動面對和克服困難;有學生表示學懂禪修後,可以紓緩課業的壓力,提升自己學習時的專注力;藉禪修亦可放鬆情緒,對突然發生的事件不容易躁動。
疫情持續逾一年半,六年級學生林月如坦言由停課、網課,到現時亦只能半日上課,會擔心自己的學習進度,心理壓力很大,「幸好一直有禪修,做功課或溫習前會『禪一禪』,當發覺自己專注力不足時,亦會停下來『禪一禪』,放鬆自己的情緒,有助減壓。」
小四生王保賢亦表示,禪修可紓緩情緒,不輕易躁動,「早前搭保姆車時,保姆誤以為我在車上發出聲浪影響同學,要我靜下來,下車時我很不高興,但選擇『禪一禪』,平復心情,翌日上保姆車時,心平氣和向保姆表示昨日在車上發出聲浪是其他同學,不是我。」王保賢稱,若非即時提醒自己要「禪一禪」,可能會向保姆大叫,任由情緒發洩。
范秀琪稱,一直有為學生和家長開辦正念禪修課的慈敬學校,明白學校未能恢復全日上課,無論在學生學習或家長親子關係出現不少摩擦、試煉,新學年於原有「禪一禪」及「正念禪修大課」基礎上,在一年級全面推行「青蛙仔課程」。她表示,「青蛙仔課程」是一個有系統的正念禪修課,有助應對「後疫情」學生的學習,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自我導航系統,面對逆境時可以主動面對和克服困難。
九成學生喜愛課程
為了解學生對禪修的意見,辦學團體佛教聯合會七所會屬小學在過去一年,曾為參加正念禪修課後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882份問卷,當中逾九成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喜歡正念禪修課,逾半學生認為完成正念禪修課後感到放鬆和舒服,有約四成學生對課程感到有趣和開心,有32%的學生表示課程對自己有幫助。
調查亦有了解學生完成正念禪修課後的得着,最多學生表示從課程中學到放鬆身體的方法(69.61%),和靜靜呼吸來放鬆心情(64.40%),其次是專注(44.56%)、聆聽(37.64%)和減少發脾氣(35.03%),反映禪修對學生有正面影響。
另外,慈敬學校亦有為家長提供禪修課程,過往是家長送學生回校後學習,疫情下曾改為網課。有參與家長禪修課的李太稱,學懂禪修後可以減壓,督促小朋友做功課或溫習時,亦不會「勞氣」,形容親子關係較以往改善很多。
以故事切入 遊戲活動帶引
佛教慈敬學校新學年為一年級生安排的「國際認可正念課程MINDFULNESS MATTERS | Mindfulness for Children Programme」(青蛙仔課程),是以故事方式切入,並以遊戲或活動帶引,讓學生易於感受且輕鬆愉快地練習。校長范秀琪表示,「青蛙仔課程」在世界各地已廣泛推行,香港亦曾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兒童在完成課程後,專注力及自我調節上有明顯改善。
范秀琪稱,課程創辦人Eline Snel曾與理工大學合作,探討結合家長靜觀訓練及像青蛙坐定課程在5至7歲兒童成效,在「弱勢家庭兒童靜觀其變計劃」的研究中發現,完成課程後兒童與輪候對照組兒童比較,在專注力及自我調節上有明顯改善,兒童在壓力反應上的調節亦有所改善。
「青蛙仔課程」是具國際認可的正念禪修課程,該校三名教師聯同十多位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的老師,於今年7月已完成國際認可正念課程培訓課程,可在校內推行課程,完成培訓課程的慈敬學校副校長黃鳳鳴稱,「青蛙仔課程」以故事切入,內容生動有趣,亦有很多伸展動作,例如模仿小動物形態,學習深呼吸,對小一學生有吸引力,易於記憶,「幼稚園升小一的學生較活潑,要他們靜思有難度,課程可以為他們提供靜思的渠道。」
課程共有八課,每一課都有主題,包括專注力、關心自己的身體、官感、情緒等(見附表),至於冠以「青蛙仔」之名,是取其形態,「青蛙可以坐定定,但躍動時則跳得很遠」,希望學生做事前可以停一停,想一想。
作為香港首間學校引入有系統和國際認可的正念禪修課程,慈敬學校將會參與由理工大學就「校本正念(靜觀)課程的推行:對學生及教師的影響」之研究,探討如何支援及有效在小學推行校本正念(靜觀)課程,同時評估學生及特殊需要學生在課程後的成效及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