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土地供應須多考慮安老元素


  本港面對的人口老化問題嚴峻。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昨日在網誌上表示,安老服務的需求增幅是眾多社會福利服務中最大,雖然本財政年度安老服務的預算開支較4年前增加近9成,亦從多方面增聘人手,但情況依舊嚴峻。尤其是「高齡海嘯」還未到,安老服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事實上,社會上近年對土地短缺導致年輕人望樓興嘆的討論多,對安老服務的相關土地需求討論少,倘若整體規劃配合不足,將來要實現老有所依和老有所居,只怕會困難重重。

  羅致光局長提及的「高齡海嘯」,是指官方推算本港長者人數由2032年起將急劇增加,65歲以上人口到2041年將逾252萬,是2016年的2.2倍;85歲以上近52萬人,是2016年的3倍,到2066年更升至4.4倍。然而,本港的安老服務長期嚴重不足,急切需要追落後。政府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本港約有31,000多人仍在輪候護理安老宿位,另有6,100多人輪候護養院宿位。去年在輪候資助宿位期間逝世的長者有7,024人,是輪候總人數的17.9%。情況令人心酸。

  社會上能夠入住院舍的長者畢竟只是少數,如果考慮到現時市民的居住條件,本港安老問題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很多人想像的還要嚴重。由於過往本港城市規劃和樓宇設計對人口老化的預計不足,不但欠缺與安老匹配的樓宇,還嚴重缺乏社區安老設施。例如在樓宇設計上,浴室沒有採用無檻和防滑設計,又不允許改裝;有的樓宇梯級過多,又沒有無障礙通道,做運動的地方或空間嚴重不足等,都不利長者居家安老。

  最近有解決住房問題的建議認為可提高舊區重建地積比,其中有否考慮到長者居家安老因素就很值得關注。樓宇發展密度容易對長者精神健康造成壓力,「納米樓」更是難以做到居家安老。長者外出範圍不廣,需要有一定室內空間走動;區內公園或體育設施,對不少長者來說比不上家居樓下綠化小花園實用。長期卧病在床的長者,空間太小容易感染細菌,亦不利照顧者扶抱長者進行潔淨等護理工作。

  因此,政府在規劃市區重建和新市鎮發展時,要考慮到長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居家安老的配套設施。大眾在尋求解決土地短缺和住屋問題時,不論是新界北發展抑或是「明日大嶼」等土地規劃,都不應遺漏增建安老設施和居家安老元素,如此才能讓長者健康長壽,寬心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