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爽豆汁兒 極品京味兒
一說起「老北京美食」這5個字,前三甲中必有豆汁兒的一席之地。按着老北京的發音,「汁」須得兒化念「汁兒」。著名散文家梁實秋曾言,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 除了口音,「愛不愛喝豆汁兒」也成了判定「老北京人」的標準之一,可見豆汁兒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很多遊客亦慕名前來,甭管能不能接受,總要捏着鼻子來上這麼兩口,才算是真正到過了北京。
須得注意,這兒的「豆汁兒」跟「豆漿」可完全是兩個品種。以綠豆為原料、因發酵而餿的「豆汁兒」獨屬於北京城。這色澤灰綠的豆汁,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具體操作為,將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兒。發酵後的豆汁兒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兒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說白了,豆汁兒就是綠豆粉絲的「下腳料」,這也體現了老北京人「會過」的精神,「不浪費」。
說起豆汁兒的味道,那真是見仁見智。梁實秋先生曾認為,豆汁兒之妙就在於「酸中帶餿腐的怪味」。這種奇異的味道令豆汁兒具有某種地域排外性,堪稱地道北京味。文人食客試圖從它身上定義北京味道,所謂「豆汁嘴」之雅號就是告訴世人北京人食之不同。
吃法倍兒講究
喝豆汁兒是有講究的,必須得熱乎,用筷子稍微攪和幾個圈,還得冒着點小白泡泡才好。老北京人喝豆汁兒,必須得配鹹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得搭兩個「焦圈兒」,這一頓5元錢左右的「老北京下午茶」,就算齊活了。但這還不算完,豆汁兒還有生熟之分。過去 「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塊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着焦圈、麻花、鹹菜。
老北京人常說,「有個頭疼腦熱的,喝兩碗豆汁兒下去就好了」,更有高中生趁着課間休息,溜出去買碗豆汁兒「提神醒腦」。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豆汁兒中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經年累月下來,豆汁兒其實更成為了北京的一種文化圖騰,多少旅居海外的老北京,回到家鄉必須得喝上一碗,方能一解鄉愁。
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