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闖出名堂

  幽默打破文化隔閡

  提到籃球員Nick Young、饒舌歌手Drake,你可能未必認識他們。不過,你有很大機會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meme(迷因,又譯媒因,中國內地稱為模因)見過他們,前者的黑人問號、後者則擺出「Yes or No」的表情與手勢,有點印象吧?香港也有不少藝人明星成為迷因的主角,例如發哥的「你不如一槍打死我」、劉江的「講呢啲」等等,都是令香港人會心微笑的迷因。迷因常見於社交網絡或聊天工具中,一幅圖配上一些文字,其幽默啜核的風格,深受時下年輕人歡迎。這些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的迷因,究竟有何魅力?也許就在於它能夠打破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以其幽默方式,或抽水,或嘲諷,或是純粹引人發笑,借助巨大的網絡傳播能力,最終由小眾文化成為流行全球的共同語言。 文攝: 朱慧恩

  迷因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通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是為傳達迷因所代表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迷因的定義廣闊,除了一張圖,也可以是一段短片、一句說話或者一張動態圖片。社交媒體的興起,對網絡迷因可謂推波助瀾,只要打開社交媒體,各式各樣的迷因圖令人目不暇給,總有一張能博君一笑。最近,有商場舉辦迷因實體展覽,展出多幅紅爆網絡的迷因圖。

  一針見血諷刺時弊

  最近,社交媒體網站9GAG與K11 Art Mall聯手,即日起至9月5日於chi K11藝術空間舉辦展覽,把在網絡上熱爆流行的迷因變成實體展品,有些展品更不單是一張實體圖,而是配合AR技術,讓「黑人問號」、「災難微笑女孩」等的迷因在觀眾眼前動起來,部分迷因甚至還配合了特殊的氣味。

  「在我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時,就開始接觸迷因,大概是小學吧。」就讀中五的Apple說。自己一直很喜歡看迷因,因為覺得它們幽默搞笑,其中一些更能一針見血地諷刺時弊。Apple常常在社交媒體分享各式迷因,「看到好笑的就會分享,看到朋友因有共鳴而點讚,會很滿足。」她續指,除了社交媒體外,使用聊天工具時也會用到迷因貼圖,「有時一張圖已經足夠表達心情。」Apple最喜歡的迷因是「女人吼貓」。此外,她也嘗試利用迷因製作器製作迷因,期望有一天自家製的「港式迷因」能夠衝出香港,紅爆國際網絡。

  入場製作門檻低

  原來「迷因」一詞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67年。當時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道金斯認為,文化資訊傳播的方式與生物學上的基因十分相似,他利用生物演化遺傳的概念,定義訊息被大量模仿、複製並再造的概念,因此,迷因的英文meme與基因的gene相似。

  根據道金斯對「迷因」一詞的理解,他認為音樂、服飾、口號均可視為迷因,這些東西可透過模擬、複製、再造,得以不斷傳播。不過,隨着時代變遷,來到今天,迷因的定義也隨之演變,可指幽默或具諷刺意味的圖文、影像、字句等,在網絡上快速而廣泛地傳播。迷因之所以能夠大量湧現和廣泛傳播,皆因製作門檻不高,網民可以根據特定的模板,因應不同情境配上不同的文字,製成具話題性的迷因。它既可以傳遞信息,也能引起共鳴,凝聚群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