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醫療合作
布恩
新界西醫院聯網日前推出「共同醫治模式」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約1,000名病情穩定的內科及骨科病人,以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的收費使用社區內的私家診所服務,希望可以騰出診症名額讓其他更有需要病人優先使用,標誌公私營協作邁開新一步。
現時病人在醫院求診時,與醫生會面的時間有限,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或不甚了解,亦由於求診時間短,醫生有時只能安排留院,以便進一步望聞問切確診病情,造成公立醫院負荷過重。公立醫院爆煲,主要是供求出問題,公營醫療服務價格低廉且收費劃一,即使要長期輪候,大部分香港人還是不得不依賴,加上人口持續老化,推高了需求。
前線醫生工作量不勝負荷時有聽聞,導致公院醫生轉投私人市場,出現供應問題。事實上,據衞生署出版的《2018 年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在全港的專科醫生當中,約有 45%在公立醫院服務,照顧全港近九成的住院病人;其餘約 55%則為私人執業,僅照顧全港一成的私家醫院病人。公、私營醫生對病人的比例分別是0.9:1000 及 4.5:1000,公私營資源嚴重失衡。
港人對醫療需求有增無減,公私營合作是好事,如能在醫療券上加碼或補貼達至公私分流,轉到私立醫療系統看病,解決市民長期輪候公營醫療服務之苦,是三贏局面。香港醫療制度積弊甚深,有必要大刀闊斧進行全面改革,以新思維去管理醫療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