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廢模範 德韓經驗堪借鏡
德廢物回收世界第一 韓6年減垃圾四成
全球暖化不斷加劇,導致全球各地極端氣候日益頻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本月初發表的報告便首次明確指出,絕大多數氣候變化都是由人類活動引起。香港立法會昨三讀通過固體廢物收費草案,商議多年的垃圾徵費措施終於上路,觀乎國際經驗,實施垃圾徵費確實大幅減少垃圾數量,不過很多國家在實施徵費的同時,亦會訂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及回收制度,以最大化減少家居垃圾數量,方能貫徹源頭減廢。
垃圾不只佔用堆填區位置,焚化過程亦會產生二氧化碳。另一邊廂,在生產商品工序中,從開採原材料到加工成為商品都需要能源,投入能源便等於排放二氧化碳,加劇氣候暖化。
要讓一般民眾認知棄置商品、處理廢物的經濟代價,垃圾徵費是方法之一,目前本港大部分處理及棄置費用仍由公帑支付,一般住戶往往只留意大廈管理費中的廢物收集費用,亦無從得知棄置廢物的真正成本,繼而無意減廢。若實施垃圾徵費,便可使市民更切身關注,並實行源頭減廢,以韓國為例,在推行垃圾徵費的首6年間,垃圾量由最初每日近5萬噸減至2.7萬噸,減幅達四成以上。
不同地區需因地制宜實施減廢政策,但核心始終離不開提高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除實施垃圾徵費外,回收政策也是重要一環。
德推綠點制度促使簡化包裝
德國是回收政策的典範之一,據英國環保回收研究機構Eunomia統計,德國在2018年的廢物回收率達56%,居世界回收排行榜榜首。德國推行「綠點」制度,可回收產品的包裝上都標有綠點,製造商及零售商要負責繳費處理綠點包裝,促使企業簡化各項商品包裝,一年間包裝垃圾便減少100萬噸。另德國的垃圾公司會根據住宅大樓住戶密度,來決定垃圾桶大小、住戶需繳納垃圾處理費等,以弗賴堡為例,35公升垃圾桶若每周清理一次,年費為68.88歐元(約630港元),每兩周清理一次收費減半。
在Eunomia的排行榜中,韓國以54%回收率,與奧地利並列第二,成排名最高亞洲國家。以首爾為例,政府推行回收站項目,在各社區設逾百回收站,又僱用退休人士任管理員,管轄區內分類設施及清理工作,督促居民回收廢物。而在垃圾徵費方面,韓國政府一邊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由隨袋按量收費拓至限用即棄用品、回收廚餘等,並加裝監測儀器,防範非法棄置。
世界各地在垃圾徵費上各師各法,成效亦各異;日本垃圾徵費政策由2000年起納入《地方自治法》,由各地方政府自行制定,至2015年間共有316個城市加入垃圾徵費行列。以東京都轄下23區為例,市政府由2009年起終止家居垃圾袋收費制度,家居大型垃圾則需提前預約棄置,並購買大型垃圾處理券,價格為200至300日圓(約14至21港元)。各地方政府措施或有不同,但目的都是盡量減少垃圾、推動回收。
瑞士高稅釀「垃圾走私」
此外,瑞士政府自2012年起收取垃圾袋稅,以補貼處理垃圾開支,以35公升垃圾袋收費計,瑞士蘇黎世住戶需付約1.7瑞士法郎約(14港元),高昂收費卻導致部分瑞士人前往毗鄰的法國棄置垃圾,連累法國海關花費心力打擊「走私」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