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樂園》承載港人回憶

  停刊,但故事並未結束

  《兒童樂園》刊出於1953至1994年間,陪伴幾代香港人長大,期間的美與樂承載了無數人的回憶。雜誌最後一任社長張浚華說,雖然停刊,但故事並未結束。「當年的讀者長大了,記得雜誌,回來找你,然後現在是讀者和你一起做。」

  文:尉瑋 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說起當年加入《兒童樂園》,張浚華說也很偶然。她60年代畢業於新亞書院哲學系,本來要去報紙工作,「後來聽人說去報紙,採訪的新聞不是死人就是塌樓」,乾脆選擇了平靜得多的出版業,加入友聯出版社負責的《中國學生周報》,工作兩年後,因人手短缺被調動到《兒童樂園》。

  「開始的時候覺得新鮮,我們小時候哪有機會看這麼好的兒童讀物,又文又圖的。開始時不懂,給小孩子看的文字不能用太深的字眼,要輕鬆些令他樂於接受,像教科書一樣的是不行的。」一輪學下來,她也逐漸變成多面手,歷史、名人、生活、文藝、童話,什麼都能寫。到了後來,雜誌除了創辦人之一、著名畫家羅冠樵原創的故事外,幾乎所有改編故事的文字都出自她筆下。

  「其實我是喜歡畫畫的,但是沒有什麼天分。沒天分,就去欣賞畫。我真的很滿意,這一生人,欣賞了很多好的畫。」她笑說雖然是偶然走上兒童雜誌這條路,但慢慢地興趣濃到不得了。「接觸了很多繪本、童話等,尤其是看到人家國外,特別是日本的書,真的好。就這樣,我做了一輩子了。」

  參考外國兒童文學

  《兒童樂園》1953年創刊,第一任社長閻起白在旅順長大,精通日語,也熟悉日本的兒童教育和兒童刊物,早期的《兒童樂園》便主要以日本的《小學生》雜誌作參考。「人家的雜誌本本200多頁,分得很細緻的,我們只有36頁,他就翻譯、改寫。」

  張浚華說,外國的繪本創作一本可以花上一兩年,《兒童文學》出半月刊,15天就要出全本彩繪,沒有辦法完全原創。於是雜誌除了羅冠樵原創的《小圓圓》、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外,還參考外國的兒童文學和繪本,翻譯、改寫、描圖,豐富內容。早期多參考日本,後期則參考西方。

  逐漸演變為連環圖

  「最早是去辰衝和香港圖書中心找材料,但是公司整天說要省錢(笑),於是變成去圖書館兒童部。挑選到十本八本好書,就回去再細選。」看到好的故事就將其翻譯改寫,「多數書都是大開本並且好多頁,我要在四到六頁把它講完,就有點像讀者文摘,但我還有圖畫,於是要花很多工夫。」

  早期一個故事1,000字配一兩幅圖,後面逐漸變成連環圖,一頁變一格,翻譯也用本地口脗,一點沒有翻譯腔,真相當於把外國繪本故事揉碎了再講一次。「別以為翻譯改寫好簡單,字少圖多,真的畫死人!到今天我真的都很感激這些畫家,做好多事情,不只多付一倍工夫。」張浚華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