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正視劏房安全

  朱家健

  近日發生的劏房火警案件觸目驚心,也引起大眾對劏房安全的關注。日前,特區政府對租務管制的立法,變相讓劏房「常規化」,唐樓、私樓、工廈、村屋、物業天台和露台均長期存在改建劏房的問題,政府部門須正視。

  所謂劏房,就是一個原單位被劃分為若干個面積較小的開放式空間,通常小於200呎,或有獨立的來去水,不少需與其他劏房鄰居共用廚廁。一般而言,在改建劏房單位時,業主或移去部分牆身結構,往往改建設計與原工程構建圖略有不同;部分打造劏房的牆身和假天花的物料本身屬易燃物,是火警隱患;部分劏房也會改動消防喉和自來水位,同時會堵住通往大廈走火通道或後門的空間;此外,如果每戶劏房家庭同時使用電器,那麼樓層的電力負荷則是原本預計的數倍,較容易引起電力短路;而多了劏房單位數量,也意味着單位廚房數目和所儲存的石油氣罐大增,如遇火警將進一步助燃,令火勢更猛烈。

  一旦有多個劏房單位的大廈發生火警,這些未必有密閉窗戶的空間令空氣難以流動,室內溫度也迅速提升,劏房內的雜物成了逃生絆腳石,僭建的劏房牆壁、鐵閘和木門也增加了逃生和救援的困難;消防人員亦較難在與原工程結構圖則不同的實際場景及時拯救傷員;而且,大廈的消防自來水喉或因業主僭建劏房時而改動,阻礙救援進度;此外,因這類劏房單位的流動性大,即使鄰居和管理員也未必掌握劏房單位內居住的實際人數,增加搜救被困者的難度。

  政府應該跨部門關注並處理各區劏房戶的居住環境安全風險,並設劏房戶登記制度,讓管理更有系統,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