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失業稍好不足喜 基層盼增獲得感


  疫情持續,政府今天將會公布新一期失業率數字,「財爺」陳茂波已於周日預告,本港經濟改善的勢頭持續,失業率由年初的7.2%高位,5月份已回落到6%的邊緣,因此4至6月份的最新失業率,將進一步回落到一年多前的水平。經濟向好,值得高興,不過漫步街頭,不難發現市道依然低迷,情況不容過於樂觀。工聯會最近調查近千市民發現,6成受訪者失業或開工不足,當中26%需要向親友借錢度日,故促請政府放寬失業貸款的申請門檻,容許停工或放無薪假者也可以申請,並推出失業援助。

  官方失業數字改善,一大原因是金融和地產一枝獨秀。但樓市暢旺,價格暴漲,市民「上車」更難,蝸居基層捱貴租的壓力更大。金融業在北水南下的刺激下增長強勁,內資排隊來港IPO,無形中令本港經濟「成盤數」好好睇睇。不過這兩年來,基層生活本已捉襟見肘,只能「望市興嘆」,難以從中受惠。相比股市和樓市的熱火朝天,旅遊、零售、酒吧和餐飲等大多數行業,仍然遠遠未能從疫情重挫中恢復元氣,很多仍然處在萎靡狀態,勞工市場還談不上谷底反彈。

  失業數字改善的另部分原因,相信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低技術市民,在三餐難繼、積蓄「乾塘」之下,被迫「馬死落地行」,無奈接受兼職或其他臨時工作,因而不算入失業數字。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代表鄧家彪昨日公布就業狀況調查結果時表示,不少市民轉當兼職、網約平台工或放無薪假,故此不算失業,但收入下降,工作不穩定,新的僱用方式影響就業質素。政府應正視勞動市場出現零散化和網絡化的新趨勢,加強對兼職和網約工的規管,保障勞工權益。

  上半年經濟雖有改善,卻再次顯露本港經濟結構單一,行業復甦步伐嚴重不一致,基層和弱勢市民獲得感不足的老毛病。經濟向好,庫房壓力大減,政府有能力放寬失業貸款的申請門檻,甚至增設額外臨時援助,以及調撥資源協助基層工人提升工作技能,幫助失業人士向諸如醫護和安老等人力需求殷切的服務型行業轉型。長遠而言,當局應好好思量,如何加大經濟政策與內地對接,並參照內地近兩年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的做法,善用行政主導權,做好經濟增長紅利再分配,讓更多基層市民能從經濟復甦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