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土地供應 格局決定未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立法會出席答問大會,開場發言主要談及房屋政策,矢言餘下一年任期的施政重點仍會是房屋及土地供應。林鄭總結任內相關成績,包括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比四調節至七比三;落成的公屋逾9.6萬個單位,比之前 5年增加近半等。不過,市民面臨的住屋難題一直未見好轉,即使在暴疫雙重夾擊、百業不景的情況下,樓價依然節節攀升,市民愈住愈貴,愈住愈細。

  特首昨預告將沿五大方面處理本港房屋土地供應問題,思路正確卻仍有局限。尤其是當前政治局面已明朗穩定,政府名正言順地牢牢把握行政主導權,完全可以更有作為。三年前的那場土地大辯論,社會上泛政治化和盲反噪音眾多,不少細節未能得到足夠討論,有些此前在畸形的政治現實下看似不可行的辦法,會否已有轉機?不少學者仍堅持認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源於規劃失當,這些方面又是否值得再議一議呢?

  官方資料顯示,本港已發展面積僅佔整體約24.9%,只有7%被用作公私營住宅和鄉郊居所用地。換言之,本港有75.1%土地尚未發展,人均居住面積仍有大幅上調的餘地。據團結基金會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加坡的土地總面積比本港小,但其城市化面積卻是本港的近兩倍,城市化比率為47%,遠高於香港,其民眾的生活質量名列全球第25(亞洲第1),也遠高於本港的第71位。

  林鄭昨在答問大會上表示,本屆政府會以持之以恒供應土地的決心,在五方面加倍努力,包括加強高層督導,積極推展交椅洲人工島等,確保10年後土地供應充足。然而,據團結基金會研究報告推算,未來30年香港需要至少9,000公頃土地,但政府目前規劃只夠提供約5,000公頃土地,意味至少還缺少4,000公頃。

  更重要的是,香港現時的土地發展已明顯趕不上社會的發展。對本港競爭力發展至關重要的創科、新工業和文創等行業都急需大量用地。林鄭昨表示,政府會簡化發展流程,加快審批私人發展項目,檢視提升市區重建的方法。格局決定未來,政府有必要再度統籌發展局、運房局和規劃署等相關部門,擺脫過往單打獨鬥的傳統思維,積極從本港位處大灣區戰略要地的角度,重新審視新界以至邊境規劃,包括嚴謹論證釋放1,600公頃棕地的通盤可行性研究,短、中以至長期土地供應勢可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