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展聯動 古韻新顏

  創意活化傳統藝術品

  疫情下,香港人不能出外旅遊,假期時藝術館亦變得格外受歡迎。藝術可以陶冶性情,欣賞藝術的時候亦會使人放鬆、沉澱心靈。日前有美術館一連開設兩個展覽,分別展現30幅富有西方感覺的山水畫及38組中國傳統工藝陶瓷作品。這兩個展覽雖然在媒介、題材和風格上十分不同,不過細心了解後卻不難發現它們的展品皆受中國傳統藝術所影響。

  文、攝:張美婷

  爵杯靈感源於粵語片

  現場的一對陶瓷作品外貌如酒爵,顏色粉嫩,帶有新穎的感覺,它是梁冠明的作品《千杯百醉》。名字如作品外表一樣,第一眼給人感覺必與「喝酒」有關。《千杯百醉》的樣子的確是酒爵,但它同時也是取材於一部經典粵語片作品《夜光杯》。

  言及創作靈感和《夜光杯》的關係,梁冠明面露興奮的表情說:「《夜光杯》是一套古裝神怪片,故事講述主角得到一隻爵杯,夜晚杯內的杯仙姐姐會飛出來實現主角願望,我自小就十分喜歡這套粵語片,對故事中的爵杯印象深刻。」因為《夜光杯》令梁冠明開始留意爵、了解它的用途和結構,為此他更收藏了一隻古代青銅爵。在是次展覽中,梁冠明以《千杯百醉》回應他的「童年回憶」,作品以白瓷作媒介,配合爵的造型製作出現代白瓷爵杯。

  作品中的兩隻爵顏色、花紋並不同,每隻爵的爵身主要以3種顏包組合而成,「我在瓷漿加入不同分量的色粉,使白瓷漿變成不同的顏色,再分別把4種顏色的瓷漿分層倒入模具,因此它的橫切面會有4層顏色。」《千杯百醉》的其中一隻爵身經梁冠明雕刻,展現出4種色彩。問到製作《千杯百醉》的難度,他直言是爵的三隻腳,「三隻腳支撐着爵身的重量,在燒製過程中很有難度,因為燒製陶瓷時,三隻腳會收縮和移動,導致整個作品外形歪掉,我共製作了30多隻爵,當中滿意的只有5、6隻。」

  白瓷茶具展中西特色

  「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由一新美術館與香港當代陶藝協會聯合策劃,展出協會26位會員共38組作品,參展者是活躍香港陶藝界的藝術家,包括陳思光、趙素蘭、梁冠明、李慧嫻等。他們各以一件中國古物或工藝品為創作靈感,藉作品記載他們對中國傳統工藝的承傳與當代演繹。

  另外,「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共展出30幅繪畫,其中12幅命名為「那地方」是最新系列的作品,於2020年疫情期間創作。鄧氏因社會的不安氣氛,導致她參考古人在傳統山水畫中對理想世界的追求。鄧氏巧妙地融合中西的繪畫媒介,在畫布上以墨線勾勒山形林木,另用塑膠彩塗抹不同色塊,併合成層次豐富的山水景致,創作出富國畫味道的西畫。

  陶藝展覽中展出了趙素蘭的作品《古箋新賦》,她以青花和彩料將明代「十竹齋箋譜」的圖案繪於瓷碟上,猶如畫在宣紙上的質感。嘉芙蓮·馬可尼(Katherine Mahoney)則參考北宋蓮花瓣白瓷罐的設計,製作出一套名為《茶珍》的塗金白瓷茶具,她運用傳統的技法去展現新的創造力。嚴惠蕙的創作靈感則來自宋代的磨喝樂瓷偶和有關曼德拉草藥的西方傳說,所以她的作品《港版曼德拉磨喝樂》充分帶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特色。

  童年回憶裏的油燈

  李慧嫻的作品對香港人而言,絕對不陌生。油塘港鐵站外的一套矮胖人物雕像,正是出於李慧嫻的手,是次展覽上李慧嫻繼續以「肥佬肥婆」作題材製作出陶瓷作品《加油!》,作品上的兩個圓滾滾的小子,坐在地上,高舉雙手,每人手上都捧着一隻碟,頭望天空彷彿在高興歡呼,悠然自得的樣子不禁使欣賞者會心微笑。李慧嫻表示,圓的線條讓人感覺平穩,使人心境平靜,「我在壓力大時製作『肥佬肥婆』也可以平復我的情緒。」

  作品《加油!》以明代德化窰的白釉童子托油燈為創作靈感。原來油燈是李慧嫻童年回憶中的代表物品,她兒時同屋住的嬸嬸每晚入夜時均會在神明前的油碟上加油,並燃起幼長的燈芯,李慧嫻對這行為感到既着迷又神秘,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回憶中。長大後,李慧嫻加入陶工行列,翻看古瓷書籍中才發現油燈款式繁多,不少陶匠會發揮創意在油碟上加添圖案作美化。

  李慧嫻指,製作《加油!》的難度在於作品的動作呈現,「我更着重兩個肥佬的平衡,否則捧着油碟的肥佬會很容易歪掉。」另外,她表示作品的名字亦有鼓勁之意,「加油除了可解作添油外,也是有打氣、鼓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