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錘迷宮 穿梭人生遊樂場

  大型互動裝置現身西九

  西九自由空間正在展出舞蹈大師威廉·科西(William Forsythe)的大型互動裝置《無處又遍處(二)》。數百條擺錘隨機變陣擺動,參與者自由穿梭其中,唯一規則是不能碰到擺錘,如同參與障礙賽。這擺錘迷宮正如人生場景的抽象化,說起期待香港觀眾如何應對,科西笑着說:「我特意和團隊說,要編得再難一些。」

  文:尉瑋 圖:藝術家/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無處又遍處》最初誕生於紐約High Line的空置大廈,後來在多年間演變成為各種版本,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等多個充滿歷史感的場地展出。裝置最初是為了一個舞者與40個擺錘而設計,逐年演變後,到了《無處又遍處(二)》,已經成為面向觀眾展開的「遊樂場」,每個普通人都能在其中進行自己的「編舞」。

  最初為舞者獨舞設計

  數百條繩子一端綁上擺錘,一端連接至設置於天花板上的15組框架上。在電腦的設定下,框架不停變陣,令到每組擺錘時快時慢,時而相向、時而相反地擺動。遊走在其中的觀眾不得不為了避開擺錘而不斷調整身體與腳步。現場所見,孩子與這裝置簡直是水乳交融,無須太多說明,他們就能自如在其中穿梭,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則有更多的顧慮,是維持斯文形象慢慢行走,還是觀察出規律後再穿到對面,抑或是在場邊默默觀察,以不變應萬變?得失計算,一如人生。

  科西說,作品最初是為舞者的獨舞而設計,因為有着獨特的個人背景,舞者與裝置和環境的互動呈現特有的質感與方式。但要找到這樣獨特的參與者並不容易,於是藝術家乾脆將作品開放給公眾。作為非專業的舞者,普通公眾經由不同的個人選擇與裝置發生關係,實則共同完成了此作品。「這一次,主題就是躲避或逃離,裝置創造出難以預測的活動軌跡,你則要自己去創造與環境和情景的關係。是被擊中,還是選擇躲開?如何遊走?」參與的人們將面對不同的選擇。

  橫向穿越更複雜有趣

  走進擺錘森林,就一定要跳起舞來嗎?

  非也非也。作品的用意,恰恰要突破慣常對於「編舞」概念的狹義理解,事實上,科西用「主體」而非「舞者」來形容這個作品中的觀眾。「當你進入裝置,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能觸碰擺錘。如果你選擇去互動,就要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這個裝置是獨立於你運作的,為了不觸碰到它,你需要行動。」除了直直穿過作品外,他還建議觀眾可以從側邊切入,橫向穿越,那將遭遇更為複雜的擺錘搖擺陣。「對系統的干擾將會更強烈,更加有趣!」

  《無處又遍處》是科西「能夠編舞的物件」(Choreographic Objects)藝術計劃中的作品之一,藉由作品重新思考「編舞」(Choreography)與「舞蹈」(Dance)之間的關係。「編舞不是舞蹈,完全不是。」科西說,「編舞是一種組織的過程,可以被運用在很多不同的領域,對社會現象、政治現象的描述中,我們也會聽到這個詞。但是,這個詞是獨立於舞蹈來運作的,舞蹈只是編舞的其中一種媒介。編舞可以讓人們跳舞,也可以製作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