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首籲勿食波士頓龍蝦


  海鮮選擇指引更新 紅衫鰻魚見「紅」

  香港每年人均進食66.5公斤海鮮產品,全球排名第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昨日推出《海鮮選擇指引》更新版,新修訂的指引把海產分為三個建議食用等級,其中港人至愛的藍鰭吞拿魚、紅衫魚、馬頭、緬甸青蟹及波士頓龍蝦等海鮮(見表)建議避免食用。該會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解釋,這些海鮮除因為野生數量銳減外,部分也與捕獲方法有關,例如波士頓龍蝦捕撈方式嚴重影響北大西洋露脊鯨生態,因此首度被列為避免食用海產之一,並建議市民選擇食用環保海鮮,例如西澳龍蝦。

  新修訂的指引以網站形式刊載(wwf.hk/seafood-guide),方便手機上瀏覽,讓公眾及海鮮供應商均可查閱本地多種海鮮的可持續狀況。《海鮮選擇指引》把海產分為三個建議食用等級,分別是「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才食」或「紅色—避免」,通過海產數量、捕捉時對海洋生態破壞、漁業管理等方面作為評級標準,希望可以供消費者和供應商在選擇海鮮時作出參考,鼓勵保育海洋生態。最新版本的《指引》新增或調整26種海鮮的級別,其中深受港人歡迎的波士頓龍蝦,更由過往「綠色」轉列為「紅色」級別,即由「建議食用」首度改為「避免食用」。

  捕撈殃及瀕危露脊鯨

  王希允解釋,波士頓龍蝦本身未受絕種威脅,但其捕撈地域與去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極度瀕危 」的北大西洋露脊鯨棲息地重疊,且用作捕撈的器具亦會纏繞或誤捕該鯨魚物種,令其受到嚴重威脅,因此該會把波士頓龍蝦列為避免食用的紅色級別,並建議市民可以選擇來自澳洲、價錢相若的西澳龍蝦替代。

  同時,本港街市常見的紅衫魚、大眼雞及鰻魚等,亦分別因為數量減少或捕獲方法破壞生態,被列為「避免食用」級別。另外,新指引亦加入不少新品種,包括日式餐廳常見的海鮮,如鯖魚、油甘魚和比目魚皆屬「黃色—想清楚」,食用與否應視乎生產方式。「綠色—建議」亦加入了鯷魚、帝王蟹、麵包蟹、西澳龍蝦及斑點蝦。

  香港屬亞洲人均海鮮消耗第二高,超越了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地,僅次於馬爾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