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灣區就業取錄率低 畢業生技能錯配?


  政府年初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專上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合共提供逾2,800個空缺,吸引超過1.8萬宗求職申請。但即使政府向參加計劃的企業,提供每名獲聘畢業生為期18個月、每月1萬港元的津貼優惠,至今卻只有350人入職,取錄率僅約 1.9%。這跡象無疑為社會敲響警號:本港教育課程是否出現技能錯配,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以致畢業生對灣區僱主來說並無相應吸引力?

  內地發展一日千里,目前大灣區生產總值接近17,000億美元,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擁有華為和騰訊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有在全球無人機業內領軍的大疆等大型企業,發展潛力巨大。各傳統行業亦紛紛引入科技元素,創新經營模式,令一座座城市蛻變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活力都市,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擔當着關鍵角色,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前往大展拳腳。因此,港人即使擁有國家給予的便利和港府補貼,競爭壓力肯定是存在的。

  尤其是,求職者是在香港找不到工作才北上「碰運氣」,抑或是被大灣區的前景所吸引去開展職業生涯,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同樣,社會上是將北上大灣區視為解決失業問題的備胎方案,抑或是將其視為促進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人才互補優勢的心態去經營,結果自然也會大不相同。

  年前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發表了一個亞太地區調查,絕大多數僱主、政府官員和學者認為,數碼經濟發展迅速,教育制度卻沒有配合,明顯存在技能錯配的問題。目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取錄率僅約 1.9%,其原因是否出自本港畢業生技能錯配仍言之尚早,有待當局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不過,參照美國三藩市灣區南部矽谷一職難求,灣區就業取錄率低似乎亦在情理之中。

  反而,本港當局需盡早釐清鼓勵青年大灣區就業的政策目的,以免「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同時,需從速檢視目前教育政策和課程設計,有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短期內,政府應更有針對性地為年輕人提供系統性培訓,設法填補數碼技能差距,提升畢業生在周邊地區的職場競爭力;中長期應投放更多資源,發展電子學習和普及科學教育。融入灣區發展,港人無需自怨自艾,應保持一顆遇強愈強的鬥心,只要藉着固有優勢,自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