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暑濕 適宜清補

  高溫屬熱易生火 養生要注意養心

  在7月至8月間的盛夏潮濕,中醫認為濕重易困脾,因此要注意「健脾」,故「夏季暑濕,適宜清補」。由於室外炎熱潮濕,室內空調溫度、濕度較低,導致室內外溫度、濕度相差較大,容易引起感冒、發燒、頭疼、胃腸不適及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有的老人還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由於高溫屬熱易生火,養生方面亦要注意「養心」。

  文︰香港中醫學會 註冊中醫陳飛松 圖︰資料圖片

  夏日炎炎,應如何養生?《黃帝內經》認為,夏季養生之道,其實就是「養心」,如違背此道,就是「逆心」。「逆心」的結果,是「秋為痎瘧」,「冬至重病」,所以《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冬病夏治」,而為了預防秋冬的疾病,夏日也必須要注意「養心」。

  加上,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所以,常用於防濕與祛濕的食物:利水類,如西瓜、黑豆、赤小豆、黑芝麻、粟米、瓜類等﹔祛濕類,如薏米、扁豆、麥仁等。濕症及濕氣嚴重者,在長夏季節可適當用點化濕類中藥,如車前子、茯苓、蒼朮、藿香、佩蘭等。另外,在盛夏季節,每天必須適當出些汗,此有益於促進代謝與祛濕和排毒。

  夏季防暑小常識

  1. 盛夏陽光劇烈不宜爬山、跑步等在室外的劇烈運動,建議游泳、太極拳、健走等在早晚時間進行的體育活動。

  2. 多喝白開水,並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盡量少飲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不宜過多飲溫度低、性質寒涼的飲品。

  3. 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4. 飲食不宜過於清淡,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番茄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5. 適當午睡,可恢復體力,但午睡時間太長,即會使中樞神經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更加困倦,影響工作效率。

  6. 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盛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不是開足電扇或空調,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7. 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調到24度以下。

  8. 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症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9. 出門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此時必須外出,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

  10. 生活起居要規律,不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11. 出門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