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技藝 絲理丹青

  上博館展緙絲刺繡畫

  緙絲與刺繡取徑書畫,走梭行針如揮毫賦彩;又融入丹青藝術,運絲之理融於畫意之間,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風景。上海博物館「絲理丹青—明清緙繡書畫特展」上,中國明清緙繡精品27件(套)、輔以書畫8幅(組),令觀者飽覽絲繡之非凡技藝與高雅格調。

  文、攝:章蘿蘭

  部分圖片由上海博物館提供

  上博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于穎解釋,緙絲是一種以絲線通經回緯的織造工藝,刺繡是針刺引線,縫於面料,形成圖案裝飾的工藝。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緙絲用織機織造,刺繡則是用針線穿刺面料而成。故此展覽分為「明清緙絲書畫」與「明清刺繡書畫」兩部分,除少數顧繡藏品外,皆為首次展出。

  緙織群仙拱壽

  《群仙拱壽圖》此件明代緙絲作品,以宋代珍本圖為粉本緙織而成,尺幅寬闊罕見。畫面以傳說中西王母於壽辰之日,在瑤池開蟠桃盛會,眾神仙紛紛前往為其祝壽為主題。位於中心位置是一壽星老者,背靠青山峻嶺,側身回望,似引路相邀眾仙前往祝壽。他周邊不僅有八仙,還有赤腳大仙、麻姑、梅花仙、和合二仙和東方朔。共計15位暗合長壽寓意的仙人們相伴攜來,於瑤池岸邊拱手奉獻,恭候位於畫面左上方乘鳳而來的西王母。

  展覽第二部分為「明清刺繡書畫」,宗教人物形象的畫繡自古流傳甚廣,刺繡與繪畫融合一體的創作手法由此初露端倪。隨着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發展和成熟,刺繡技法深受影響,逐漸能以針代筆繡成畫作,以明心性而備受賞識。畫繡題材豐富,主要有人物故事、花鳥山水等,韓希孟顧繡《花卉蟲魚》冊、明代宮廷繡佛圖、沈壽刺繡《花鳥圖》、沈立刺繡《草間卧虎圖》等均為此單元展品。

  顧繡唯一手卷

  明晚期誕生於上海露香園的顧繡聲名遠播,繡者通曉繪畫,所繡題材無所不及,時稱「露香園繡」。繡時絲取細絨,手執毫針,胸中有畫稿,落針見絲理,以絲敷彩,運針如筆,令人望之似書畫,近察乃知為女紅。當時後世,嘉譽卓然,坊間競相摹繡,延綿至今四百餘年,江南畫繡無不以顧繡自比。清末民初的江蘇沈氏姐妹在傳統書畫繡基礎上,吸收西方繪畫和攝影藝術,創立出「仿真繡」,也名「沈繡」,獨樹一幟而享譽海內外,開啟近代書畫繡之新風。

  顧繡《東山圖》內容取自《晉書·謝安傳》。公元383年,隱居東山的謝安指揮子姪,在淝水之戰中大勝前秦。畫面表現捷報傳來一刻,謝安在上虞東山園林中與人下棋的情景,以疾馳而至的快馬,與仕女圍繞、悠閒下棋的謝安作對比,反映出謝安沉着瀟灑的名士風度。此卷以綾地繪畫為主,僅以繡線勾勒輪廓和一些重點部位,絲繡不多,但針法多變,以應對粉本中不同的筆墨形式,所見山水、建築、人物、草木,各臻其妙。這件作品也是傳世顧繡中,唯一的手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