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恐成失控的「第四座大山」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香港樓價高,規劃不善及土地未充分運用是主因,但仍有很多其他因素;其中市建局的角色未能發揮其協助解決房屋基本問題,以致其所擁有的特權及經年累積的資金,近年幾乎已「變身」成為地產發展商,重建後推出市場的新樓樓價,部分甚至高於市價的現象,也不能忽視!

  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推行市區更新,由特區政府注資一百億元為起動資金,以審慎理財原則,推行市區更新計劃;政府亦以豁免補地價形式批地予市建局作為其中一項補助措施。而市建局多年來一直以「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為其兩項核心業務,推動香港舊區發展。早在13年前,市建局已在九龍城及土瓜灣一帶進行重建規劃和布局,陸續展開12個重建計劃,部分已落成的新樓盤項目呎價高達近3萬元。不過,市建局打着舊區「重建發展」,以及政府豁免補地價形式,以低廉價格入手具發展潛力的舊區土地,再重建成新樓出售,而新樓呎價更比原來高2至3倍的現象,已經引起批評。普遍意見認為,香港土地和房屋供應愈加嚴峻,市建局長此下去,將成為政府無法掌控的「第四座大山」。而截至今年3月,市建局在不計算政府注資100億元的情況下,總累積盈餘仍高達372億元,可見其財政狀況相當穩健。

  市建局作為由政府成立的法定機構,本應履行《市區重建局條例》,改善香港的住屋水平及已建設環境,在現時資助房屋供應嚴重不足下,更應盡社會責任,在重建項目中撥出更多普通市民乃至基層人士皆可負擔的資助房屋、給予港人首次置業單位更多折扣,以及繼續因應政府政策發展過渡性房屋。可惜,市建局已逐漸背離這個宗旨和原則,變身成為謀取暴利的「地產商」!為免上述的不正常現象惡化,政府當局應撥亂反正,從速檢討《市區重建局條例》和《市區重建策略》,把市建局的功能拉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