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細節 生命質感

  胡燕青以畫作回應世界

  與胡燕青老師相約做採訪的地點定在紅磡高山劇場左近的一間咖啡室裏,源於此後她便要前去劇場看一場粵劇。她的家裏人一向與粵劇有淵源,自己幼時亦是粵劇常客,「但現在我平時是不看的。」這天前去,全因那場戲的編劇是友人。胡燕青外表爾雅柔和,行事卻全然是安心定志,絕不受染絲之變。這樣的個性也頻繁體現在她成長的過程中。

  文:胡茜

  胡燕青生在一個典型的動盪時代,這個時代之「大」,由不得個人的力氣去改變——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胡燕青生於廣州的一個文藝的家庭,父母親是在廣州市文藝學院(現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相識,本該成為文藝世家,一家人卻在飢荒年代、文革時期等背景下流離失所。胡燕青隨父親來到香港的時候只有8 歲,便懂得了家境貧寒的苦處。

  遭蓋過的感悟和細節

  今年6 月初,胡燕青的首個個人畫展在畫好香港國際畫廊展出,她自言「並不是沒有想過」,但如果時光追溯到40多年前,她是無法想像這一天是如何順利地到來的,「我爸爸原是個水彩畫家。我們來到香港後,爸爸當小販把一家人養活。因為家裏沒錢,我從小被阻止學畫,家人想我讀理科,以求長大後可以養家。」胡燕青娓娓回憶說。

  「養家」這件事,在胡燕青的心裏一直是個重擔,但她並不覺得與求學上進相悖。會考結束,她以優異的成績為自己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並在不久之後考上了香港大學文學院。儘管一切與家裏人的願望背道而馳,但她亦因為勤工苦學,好歹算是為清貧之家帶去了和緩周轉,算不得太離經叛道。

  個人畫展名為《倖存的細節》,是胡燕青自己定下的,在她心裏,細節是一種張力——「細節看來無法為時代命名,我們的歷史,都是專門記錄大事的。」但她認為,細節卻是我們日常接觸的,它不斷在我們的意識裏累積成影響力,胡燕青說:「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着眼於大原則和大事件,記載了時代的骨幹,而文學家和畫家存留的,是常遭大價值大事件蓋過的感悟和細節。因此文學和藝術非常重要,它們把生命的質感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