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上表現情感

  在學習作畫之前,胡燕青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的副教授,亦出版了無數著作,但她認為作畫與教育、寫作對自己來說是不一樣的生命體驗:「教書與寫作其實都是一種分享,寫作會虛構,教書較為技巧。」而作畫比較個人,也較為私密,「作畫反映出來的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你用以回應世界的篇幅。」胡燕青在教書育人或寫作上是經驗老道的匠人,但作為畫者,她比較新,「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寫作喜歡散文,但我不相信天才。」初時學畫畫,她便算計需要的時間,由新到有技巧或者需要數百個小時,但成為翹楚又要多少時間,「所以一直到第5年,才畫出比較滿意的作品。」

  是次畫展,胡燕青展出的畫都是比較風花雪月的東西,細節上表現的情感很多,但事實上,箇中又有一些相當理性的思考,「比如有一幅《睡一會才有力回家》,就是我在公園裏見到一位年邁老者在小憩,但仔細一看發現他脫下的是一雙工友才會穿的鞋子。」這位老者引起了胡燕青的思索,便將其拍了下來,最終成為作品,「他讓我想到這個社會對這些年邁的工友是沒有足夠的保障和幫助的。」又及另一幅關於蓮花的作品,她說道:「蓮花總是給人以佛教的象徵,但像我這樣的基督徒就不可以用它表達自己了嗎?所以我將它轉變了另一種形象,畫了出來。」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以一己之力突出重圍,胡燕青無疑是足夠努力且幸運的,但到了眼下的這個時代,她關注的是「撕裂」,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話語的方式,「現在的人會不斷強調自己正確的細節,或者看到對方的壞處且僅有這一面,但事實上世界沒有一刀切的黑白,每個人或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面向,都是立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