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罰ADHD 恐釀家暴悲劇

■ADHD是一種行為障礙,可影響孩童在家中或校園生活。
■ADHD是一種行為障礙,可影響孩童在家中或校園生活。

■精神科專科  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 張漢奇醫生

  免長大做事甩甩漏漏 把握治療黃金期

  疫情緩和,學童復課,不少家長以為可以鬆一口氣,誰不知暑假已悄悄逼近,令家長又要再次為照顧孩子而傷透腦筋,尤其是面對着經常被誤以為調皮的「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有精神科醫生指出, ADHD小朋友日益受關注,全因社會不了解ADHD,不少家長甚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到底專注力失調,還是過度活躍,更甚者會因為不懂與ADHD的孩子相處而出現打鬧情況,或釀成家暴悲劇。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大多數ADHD小朋友是AD——專注力失調,以及HD——過度活躍同時出現問題,「專注力失調,是指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分心等;而過度活躍就是指行為表現太活躍,不理會其他人,以及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等,可以講每10個患者之中,大約有7個同時有AD和HD。」

  張漢奇指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整體來說是腦部功能問題,患者腦部發展比同年齡的小朋友在某些方面較為落後,所以無論在對事物的專注力、抑制自己的衝動等方面,都會有問題出現。有研究指出,ADHD小朋友腦內其中一種分泌「多巴胺」不足夠,無法有效傳遞約束自己行為的指令,所以患者會出現過度活躍、衝動等徵狀。

  多巴胺不足 靠藥可補充

  既然「多巴胺」不足夠,治療上可以借助藥物,將患者腦內的「多巴胺」提高,令腦功能提升,就有可能糾正這些小朋友專注力失調和衝動、過度活躍的問題。現時常用的ADHD藥物,一般服藥後大約15至30分鐘開始已發揮效用,且沿用多年,副作用後遺症亦少。

  如果不想讓小朋友食藥,坊間有人倡議用賞或罰的方法,例如行為治療等方法。張漢奇指出,行為治療在研究中顯示,對專注力失調的問題未必有太大幫助,皆因專注力失調,難以單靠媽咪一句話,去叫小朋友集中、專注些,他就能夠專注。亦不能用獎賞吸引:「你專注啲,我就獎你一粒糖。」同樣道理,懲罰亦不會奏效。

  ADHD主要是行為問題和腦部功能問題,若只用行為治療,責罵甚至責打,患者即使會忍下自己的衝動,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而不是真的改善了病情。家長若一時之氣,例如忍不住用間尺打孩子小手,嚴重者可以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甚至釀成家暴悲劇,可以說是弊多於利。所以,如果小朋友同時有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一般都難以單靠獎或罰這類行為治療。

  一般ADHD小孩在升讀小學後,病徵就會愈來愈明顯,因為操行等問題,在學校會經常被老師指責,學習難以集中,成績必定不理想,很多時都有留級的問題,容易令他們的自尊心低落,連情緒都出現問題,最終很難在社會上發展。這些孩子應及早接受適切治療,否則對孩子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我見過沒有好好處理ADHD,到成年後仍有專注力失調的問題,上班經常不準時,做事『甩甩漏漏』,工作表現差,即使和朋友聚會也經常發脾氣,甚至容易和人打架、觸犯法例等,都是常見的情況。」所以建議家長應盡早讓小朋友接受治療。若到了9歲、10歲才開始治療,效果已經比較不理想。張漢奇補充說,最佳治療時期,一般在6歲至7歲,亦即是小朋友進入小學前,因當時仍未對學業構成太大影響,是兒童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時期。若能及早接受治療,日後或能大幅改善ADHD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