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航空業釜底抽薪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全球疫苗接種率提升,各地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本地零售、餐飲等行業的行情逐步改善。不過,由於變種病毒肆虐,若干國家及城市的疫情依然嚴峻,各國對逐步恢復通關的態度保守,跨境旅遊和運輸行業仍處低谷,航空業估計最快要到2023年才可恢復正常。

  航空公司如何在惡劣環境求存,將是一大挑戰,壓縮成本似乎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以本港為基地的一家航空公司,去年10月裁減8,500名員工;另一航空公司最近亦傳出將削減約1,000人,相當於總體員工一半人手,同時停飛旗下A320客機一年。事實上,當局自去年已向相關「特困行業」提供為數不菲的財政資助,甚至直接注資航空公司;若現在再要求「泵水」,在財政或政治上的考量上皆不可行。航空公司甘冒可能影響企業形象和長遠競爭力之險,不得不採取不與駐港機艙服務員延長工作簽證,只批出駐港機師的工作簽證延長申請,無疑會大大影響僱員士氣,更有可能帶來額外的招聘和培訓成本,但現實卻是一個無可奈何「自保」的方法。

  面對眼前困境,航空公司除了節流以外,也開始尋求其他開源之道。航空公司近期已開始計劃發展航空以外的周邊商品和服務,以增加客運業務以外的收入,例如利用網購配合物流,發掘世界各地美食特產,由旅行社代辦。不過,關鍵要看航空公司能否善用物流供應鏈的優勢,達致規模經濟和成本效益。

  無論如何,此場前所未有的世紀疫症,擾攘全球已近兩年,顛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若干向來相對比較穩定的業務,例如航空、餐飲、旅遊等都幾乎失守。時下關乎企業存亡之際,航空公司釜底抽薪勇於改變經營策略,也不失為正面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