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漁網情意結

  堅守傳統手工藝

  上世紀的人善於靠一雙手找到畢生「搵食」的技能。在這些積累下來的智慧逐漸被時代的巨浪吞噬之前,民間早有個人或者機構組織為傳統手工藝找到安身之處,甚至結合設計、藝術並加入當代的元素,創作出屬於今天的時代產物。單看香港,既不乏傳統手工藝,也不缺「有心人」默默守護、傳承。他們的堅持能否扭轉傳統手工藝漸漸退場的命運?坊間相關的展覽、工作坊和體驗,又是否能凝聚大眾的力量,給它們延續意義、帶來新的生命?

  採、攝:陳苡楠

  記者認識非牟利組織長洲生態文化環境保育協會的羅家健(Rex)和葉翠霞(Sarah)兩位創辦人,源自於日前CHAT Shop推出的其中一項織品——漁網袋。漁網編織原是為了漁民在海上捕魚,而漁網袋則是漁民利用漁網編織技術製作、懸掛於漁船上的袋子,用來盛載乾貨或者球狀的物體。Rex和Sarah與記者相約於長洲碰面,然後再到他們所居住的船「Floatudio」上進行採訪。

  Rex小時候在長洲的漁民家庭長大,2012年與Sarah成為情侶,一同居住於「Floatudio」船上,並以營運遊艇服務支撐着一同成立的機構。Rex和Sarah憶述本次能夠有機會與CHAT六廠合作,是因為一個朋友在長洲舉辦編織工作坊,認識到來自哥倫比亞、CHAT六廠紡織項目總監Paola Sinisterra。Paola自此對長洲文化、漁網編織技術產生興趣,就連同10個朋友和Rex、Sarah以及Rex的爸爸一同學習漁網編織,聆聽有關漁民家庭、長洲的故事。Paola除了將加入現代元素的漁網袋帶進CHAT Shop,更重要的是將本地傳統漁業技藝的故事,通過CHAT的網上平台傳遞給更多的人。

  生活處處可見民間智慧

  「我本身不是長洲人,來到這裏居住以後覺得很多東西都很新鮮。」Sarah形容自己是一個觀察入微的人,比如從一個船上的撈箕開始,發現實際上很多漁民用的工具都離不開同一種編織技術,也對漁民的智慧感到相當佩服。隨着漁民的生活水平上升,漁網編織逐漸從人手轉為機器製作,Sarah很希望能夠抓住這條手工藝的尾巴,想辦法將漁網編織的技術傳承下去。「我看見一些著名品牌的某些手袋,都是用相似的技術製作。」Sarah表示,Rex本身是長洲西灣第3代漁民,有較多的人脈,可以邀請到上一代的漁民在二人舉辦的工作坊中教授漁網編織技術,也有着特別的傳承意義。

  反之,在長洲土生土長的Rex卻笑言:「長洲日常生活的東西,我經常都能見到,所以最初覺得很普通。」Rex提到,在海上生活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情意結,恰好其中一個叔叔以低價出售給他一艘船,就達成了自己在海上生活的願望。Rex分享到,Sarah的想法帶給了自己很多始料未及的啟發,發現除了可在海上居住和做生意,還能參與很多保育工作,其中就包括分享漁網編織技能。能夠親眼見證它應用於生活上,並獲得人們的認同,Rex開始覺得自己能為漁民文化以及當中的手藝付出更多,「我們未必能百分百做好,但還是盡量希望將保育、承傳的信息帶給不同的人。」Re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