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仁鶴傳承書畫珍品

  好古·敏求

  收藏的喜好每人不盡相同,舊硬幣、郵票、各類票證甚至古代器物也可成為收藏玩意。有人在收藏之路尋找到心靈上的喜樂,有人則視收藏為一種傳承、守望着的回憶,更是一種責任。范甲為「敏求精舍」的前主席,主攻書畫,能成為敏求的一員,可知其收藏品之高水準,他尤其喜好收藏中國傳統書畫。兩年前,范甲仙遊後,兒子范仁鶴承接父親之書畫收藏品,「父親希望以後能把收藏品傳給後代,希望把有價值的藏品分享給後人。」

  文:張美婷

  據范仁鶴所言,范氏家族的萬梅堂至今藏品逾二百幅,其父范甲為萬梅堂堂主,作為兒子,范仁鶴亦受父親影響,後來也加入了「敏求精舍」,在范甲離世後,范仁鶴承接了父親的書畫收藏品。對他而言,父親的收藏品是一個個重要的回憶,守護每個藏品是兒子的責任。

  百「壽」的震撼

  在訪問中,范仁鶴樂談父親的一些往事。談到父親收藏的準則,范仁鶴表示父親對藝術品的要求很高,「因為他是個愛傳統藝術的人,自己對筆墨書寫繪畫藝術也有些了解,所以他用傳統藝術的角度看藝術品,他認識藝術也不會跟風。」

  甫走入范甲的舊居,迎面而來一派古典之美,這裏仍保留着書桌、木質傢具帶出的懷舊感。入門的旁邊,一幅《百壽圖》映入眼簾,相當有震撼力,這幅字收集了一百位書畫家的「壽」字,是范甲送給其父親的賀壽禮物,范仁鶴說:「因壽有祝壽的意思,於是我父親便拜託了內地的同鄉和朋友,找一些著名的書畫家寫壽字,後來送到香港,又找香港的書畫家逐一寫壽字。」《百壽圖》可說是幾乎集齊所有近代著名書畫家的真跡,當中不乏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等人,「這個作品較為特殊,能夠集合當代著名的書畫家,就好像集郵般,要收集他們的字絕非容易,花費了很大的工夫。」范仁鶴說。經大約的計算,《百壽圖》至少需要花25年時間完成,是難得一遇的書法作品。

  耕讀人家

  范仁鶴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秀才,《百壽圖》兩側的對聯「赤手持家合育二三子女,白頭偕老共經百六春秋」乃出自其祖父手筆,在范仁鶴成長中,祖父和父母親對他影響尤其大,范仁鶴謙稱:「我們這個家族是『耕讀人家』,即又會耕作下田,又會讀下書,家裏的人也有些文化水平,我在一個很有藝術氣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對我的審美、藝術的認識是有一定的影響。」其祖父從事教育工作,從小重視兒孫的教育學習,因此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亦成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課,直到范仁鶴成家立室,也不忘向子女多分享中國歷史故事,以了解家族史和國家文化。

  范仁鶴介紹說「萬梅堂」這個堂名取自父親與母親之名字,范甲號萬甲、荷齋;夫人范顧梅芳,號鑄雅。取其「萬」和「梅」字,就成了「萬梅堂」,而「萬梅堂」的匾文更大有來頭。在書法上,范甲尤其喜愛書寫篆書,他年輕時喜愛研究金石學和雕刻圖章,「雕刻圖章需要有設計,要懂得漢印和各種寫書法字體的技巧,圖章才能設計得美,這也是他業餘嗜好。」

  范仁鶴說,醉心於鑽研金石學和書法的范甲認識著名金石家鄧散木,此牌匾由鄧散木製作,范仁鶴說:「父親也算是鄧散木的學生,當時我父親在香港,鄧散木在上海,年輕時我父親喜愛雕刻圖章,於是父親請求鄧散木指導雕刻手法。」其後,鄧散木書寫「萬梅堂」三字給范甲,並邀請內地著名刻木家依照鄧散木的書法字刻在匾上,就成了此作品。

  大師眼中萬梅堂

  尋尋覓覓,遇到心頭好,既是緣分,也是實力。據了解,《萬梅堂圖》共有數十幅,均是范甲邀請近代名畫家所畫,部分作品已捐給藝術館、博物館。是次展出的《萬梅堂圖》出自吳冠中、趙少昂、傅抱石、張大千的手筆,范仁鶴認為在眾多父親的收藏中《萬梅堂圖》最有特色,「畫家們各人有自己的畫風,很少有一輯藝術品是很像有命題般,而《萬梅堂圖》以堂名為主題,亦是很多畫家很給面子畫給父親。」

  四幅作品發揮各有不同,當中有張大千的石圖、傅抱石的傳統山水畫、吳冠忠的現代畫風、趙少昂繪畫的紅白梅花圖,「私人的收藏家能夠有這樣的作品絕非簡單,這也不是出錢多少的問題,要一定有很好的交情、互相尊重才能擁有這些精品,因此特意展示在60年展覽中。」范仁鶴說。《萬梅堂圖》作為「系列式」創作,齊集各大師級同一命題的精品,亦體現范甲在收藏界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