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港深莞生活圈 助港青融灣區

  短期倡港閒置地建青年村 躉船起組合屋紓困

  香港土地房屋供求失衡情況持續多年,加劇社會矛盾,亦局限青年的發展空間。香港發展研究基金昨日發布《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方案,倡議聚焦西岸,打造香港、深圳及東莞生活圈,方案包括短、中、長期計劃,目標一年內在香港閒置空間建造1萬個臨時住房,以解燃眉之急;3年內加強與深圳前海、東莞連結,興建高新園區提供2.5萬就業職位及4萬個住宅單位;並在10年內開發東莞交椅灣成為「小灣區」,打造沿西岸青年創業重地。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指出,住屋問題已引發社會矛盾,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相關問題迫在眉睫,故基金提出短期解決計劃,建議在香港閒置空間快速建造大量過渡性房屋,例如在葵涌貨櫃碼頭閒置用地興建青年村,以組合房屋方式提供臨時青年住宿,並考慮在屯門內河碼頭躉船上設置貨櫃組合屋,構建水上社區,不涉及土地爭議的同時,亦較填海造地更高效,兩個項目預計一年內分別提供5,000個臨時住宅單位,以解燃眉之急。

  打造科創走廊 「小灣區」拓就業

  中期策略方案則兼顧住屋及青年就業機會。基金建議深化香港、深圳前海及東莞合作與連結,以共同開發模式在落馬洲河套區域,興建兼顧環境保育與科技發展的高新園區,提供新式管理,配套人才公寓及實踐基地,希望3年內提供4萬個住宅單位及2.5萬個就業職位。

  長遠方面,基金建議開發東莞交椅灣成為「小灣區」,建立一個30萬人的社區,打造結合科研、技術轉移、生產基建項目於一身的「西岸科創走廊」,為青年提供20萬個就業崗位,開拓更大發展空間,長期計劃預計在10年內完成。

  基金主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認為,香港除善用本身資源外,更應把握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突破發展的樽頸。基金是次提出的倡議富策略性,包含短、中、長期計劃,訂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多管齊下、環環緊扣,解決迫切的住房需要之餘,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港人逐步由香港融入整個大灣區。

  基金信託人陳婉嫻則表示,香港高企的樓價令無數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又擔心驟然前往大灣區發展難以適應或缺乏門路,基金的方案為年輕人在灣區發展提供起步點、落腳點、路線圖及時間表,讓他們可以更好規劃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