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土地短期供應火燒眼眉


  本港樓市愈發熾熱,上月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再升,創23個月新高,距離2019年5月的歷史高位只差約0.8%,業界分析本月可望「破頂」,下半年勢再升5%。樓市升勢難遏,癥結在於供應過慢,大部分工程都要到5年至10年後才可以提供供應,遠水難救近火。社會各界近期紛紛建言獻策,香港發展研究基金昨日提出短中期方案,期望政府能及時提供住屋及就業機會。

  目前從官方數據來看,樓市明顯升温。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本港3、4和5月的整體物業註冊宗數,分別錄得9,067、9,150及8,965宗,較過去12個月平均的6,419宗高出約四成。香港發展研究基金倡議,政府短期可以在葵涌貨櫃碼頭的閒置土地興建青年村,以及在屯門內河碼頭以躉船泊岸提供貨櫃組合屋,構建水上社區,目標是在1年內提供10,000個住宅單位,3年內提供40,000個住宅單位及25,000個就業崗位。

  方案的其中一個亮點,是將香港土地和住房供應不足問題,與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和城市協同發展掛鈎,認為可由香港沿西岸發展,形成與深圳、東莞共同建設集科研、技術轉移、生產於一身的「西岸科創走廊」,由臨時房屋到小區建設到產業開拓,逐步與廣州、中山、珠海等市融合發展,從而綜合解決本港的住屋及就業問題。

  經民聯本月初亦着眼短、中、長期,提出十年安居建議,包括開發新界、郊野公園邊陲地、大規模建公屋、加快落實已規劃項目、增加地積比和加快審批程序等五大建議,呼籲當局應繼續想方設法簡化、加快土地審批程序,在10年內更快興建更多住宅單位,認為可將公屋輪候時間從5.8年縮短至4年,人均居住面積由144.2平方呎增至180平方呎。

  住屋問題是本港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政府自2010年相繼推出多項樓市「辣招」,目前入市買家已以用家為主;而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也急升至5.8 年,創下22 年來新高,顯示市民不論是置業或是對公營房屋的需求殷切,短期供應不足問題已火燒眼眉。惟當局提出的「明日大嶼」大型填海造地,預料最快也要等到2033年才有首批住戶入伙,無疑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明天是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1周年,本港政治生態以及行政和立法關係已大有改善,當局應重新籌劃可實現短期提供建屋的土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