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嫦五採月壤 實現雙豐收

  讚港大學科研水平高 歡迎參與月球樣本研究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昨出席香港大學「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以《九天攬月》為主題演講,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現況及「嫦娥五號」項目的技術難點,他指隨着「嫦五」成功完成國家首次月球採樣任務,標誌着「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成功完成,亦達致工程、科學目標「雙豐收」。此外,由「嫦五」運回的月球土壤已發布徵集應用方案,招募科學家參與研究,又讚揚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非常高,非常歡迎一起參與對月球樣本的研究。

  胡浩介紹,國家探月工程在2004年正式啟動,命名為「嫦娥工程」,且目標明確。

  探月完成「繞、落、回」

  第一步實現「繞月飛行」,奔向月球。第二步為落月探測,讓月球車進行巡視活動。第三步則為「採樣返回」,帶月球標本回地球,「形成探測過程『既能去,又能回』的閉環。」隨着「嫦娥五號」去年底完成國家首次月球採樣任務,上述「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成功完成,最終亦成功達成工程、科學目標「雙豐收」。

  1731克「月土」富寓意

  探月工程以跨領域的操作為困難點之一。胡浩表示,月面採樣難度非常大,「航天是天上的事情,採樣則是地上的事情,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是一項全新的挑戰」。經過地質學家、航天專家的研究,團隊以「鑽取」及「表取」方式收集到1,731克月球土壤。他笑言「17」代表探月工程進行了17年,「3」代表「三步走規劃」,「1」則寓意進行一次就成功,台下隨即掌聲雷動。

  胡浩又提到,17年來,多次任務均能很好地完成,加上工程中對於新材料、高集成度電子器件等均有突破,為未來太空探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展望將來,「嫦六」任務或於2024年左右實施,團隊正論證到月球背面南緯到極區之間的採樣可行性,期望為人類未來開拓更廣闊前景。

  到地球以外的星體居住、與外星生物作「第三類接觸」,可以說是人類長久以來的想像。在講座互動環節中,有觀眾問到在月球旅居的可行性,胡浩估計,月球和地球的生存環境差距太大,例如月球重力太低、溫差太大,不太可能長期居住。雖然這答案或會令航天迷感到失落,但胡浩認為宇宙非常浩瀚,類似太陽系的恒星數以千億計,而人類的生命及眼界卻有限,哪怕人類去了月球、火星,但對於宇宙的規模而言,「尺寸」還是太小,未知之處還是非常多,所以不能排除有外星生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