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陶物出土 見證時代變遷

  秦漢祭祀遺址重見天日

  隨着年初多部歷史題材、特別是秦文化主題影視劇的熱播,也激起內地很多年輕人探索秦文化的熱情。從去年至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代考古發掘中獲得多項重大發現,不僅發現並確認《史記》中秦宣公祭祀青帝的密畤遺址,讓大家一窺2,600年前國家祭天典禮的盛大。同時近300件出土文物,以及首次出土的「新亭」陶文,亦實證了秦漢更替秦咸陽城的變遷,折射出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後的遠大志向。而這些歷經數千年重見天日的文物和遺址,也給了很多人近距離觸摸那段輝煌歷史的絕佳機會。

  文: 李陽波

  「青帝位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東方,是古代帝王及宗廟所祭祀的主要對象之一。」據介紹,秦漢兩代在古雍地(今陝西寶雞)曾先後設置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等五個國家祭天遺址,合稱「雍五畤」,用來祭祀青帝、白帝、炎帝、黃帝、黑帝等「五帝」,昭示自己代天統御萬民的正統地位。《史記·封禪書》記載,秦襄公曾做西畤祠白帝,而到秦宣公時,則開始祭祀青帝,為此秦宣公還專設祭壇「密畤」。

  據了解,202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對陝西寶雞下站遺址進行發掘。「該遺址位於秦嶺北麓渭河南岸台塬上,總面積約23萬平米。」據考古項目負責人游富祥介紹,秦宣公為秦德公長子,秦德公時期秦國遷都雍城。此次發掘的遺址正北距雍城21.8千米,距血池祭祀遺址約35千米,距吳山祭祀遺址約59千米,在能見度良好的情況下,三個遺址與雍城都可互見。「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史書上的密畤位置上大體上就應該位於下站遺址。」

  「犧牲」數量驚人

  經調查和勘探,考古工作者在下站遺址中心發現一處約2,000平方米磚瓦堆積區,磚瓦堆積區及周邊分布有各類祭祀坑。進一步發掘中,不僅發現灰坑、房址和各類祭祀坑總計60餘處,出土大量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鋪地磚、瓦、瓦當、陶器、鐵器、玉器和青銅車馬器等,同時還在祭祀坑內發現大量馬、牛、羊等犧牲骨骼。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祭祀坑分為兩種。其中,長條形祭祀坑發掘7座,坑底主要埋有牛,每隔一段距離還放置一隻羊,兩者相疊而放。而45座長方形祭祀坑中有36座坑底埋有4匹馬、2座坑底埋有4隻羊、7座坑底埋有4頭牛。

  據了解,犧牲是中國古代祭神所用純色全體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周禮·地官·牧人》記載:「凡祭祀,共其犧牲。」本次考古發掘面積僅800平米,結合已發現的祭祀坑數量、面積估算,考古工作者認為,祭祀坑與犧牲如果全部發掘出來,其數量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也可見當年祭祀規模的龐大。

  現隸書「陶文」

  除了祭祀坑,在3座半地穴式房址中也有重要發現。「房址為橢圓或近似圓形,右側拐角處設有灶和煙道,西側設有進入房子的踏步,從灶和煙道的紅燒土判斷,房子曾經過較長時間使用。」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房址中出土的雲紋和文字瓦當,表面多覆蓋一層紅色礦物塗料,上刻「羽陽千歲」「長樂未央」和「棫陽」。鐵質農具主要為秦漢時期典型農具,三件玉人、玉璧和玉璋,其紋飾則是秦漢時期典型的谷紋(蒲紋),邊緣陰刻鳳鳥。

  讓考古工作者頗為驚喜的是,在20餘座灰坑中出土的少數陶器表面上,發現清晰刻畫的隸書「陶文」。「目前可辨識的主要有『密』和『宣府單舍』,『密』應與密畤有關。」游富祥表示,此次發掘的下站遺址祭祀坑數量龐大、內涵豐富,分布具有很明顯的規律性,其與血池、吳山祭祀遺址內涵基本相同,都屬於畤祭祀遺存。而從發掘及出土遺物分析,下站遺址正是「雍五畤」之一秦宣公所建祭祀青帝的密畤,該遺址一直延續使用到西漢時期,至王莽改制被廢。「密畤遺址的發掘,讓今人亦可窺見秦漢時期國家祭天典禮的盛大,以及秦漢文明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