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營造更理想居住條件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港人從小就被教科書告知「香港地少人多」,但香港是不是真的沒有土地,不夠提供予香港人居住呢?大家只要去大嶼山或者新界走一圈,就有答案了。香港人之所以擠迫居住在小小斗室之中,忍受樓價高企無法安居,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有許多地都不能開發,不能使用而已!

  亞洲多個主要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大約200平方呎左右,但是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僅比私家車標準泊車位的135平方呎稍大。在過去一段時間,市面湧現大批一、二百平方呎的「納米樓」,反映香港市民不僅越住越貴,而且越住越細。有政黨發布《香港十年安居計劃》建議書,並提出三大目標、五大建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務求在10年內開發2,400公頃土地,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將人均居住面積由161呎增至200呎。

  本港奉行高地價政策,港英年代的房屋政策將人均居住面積限制在一個較小標準,以遷就土地運用。回歸前通過的《郊野公園條例》,更把土地發展局限於全港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內,如果一日不對該條例檢討和修訂,土地發展飽和,真是巧婦難為無米炊。

  政黨建議中提到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興建房屋,是本欄一直倡議的項目。邊陲地帶是現成土地,它不受條例限制且靠近熟地,具備一切配套條件,當局只需稍為規劃就可建屋。而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30年香港人口將增至792萬,如果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上調至200平方呎,總體房屋單位便需佔用約10,230公頃土地,與現時相比,需增加約2,400公頃土地。而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至少大約可提供1,300多公項土地,其實很值得當局重新考慮。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當局不但要急起直追,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還應為香港人提供更理想的居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