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禪樂 文圖相濟

  譚寶碩:順應大自然規律

  順應自然、天地相合,是中國幾千年文化裏蘊藏着的堅定信仰與傳統。香港著名洞簫演奏家、造簫家及書畫家譚寶碩,從個人體現到其音樂以及書畫作品,處處都展示民族文化精神。「我深信中國文化不會斷,因為它順應大自然規律。」譚寶碩說。

  採訪:焯羚、陳苡楠

  譚寶碩是知名的洞簫演奏家,亦是書畫家。其參與藝術活動跨越多種媒介,疫情下藝術家都困在香港,大家都需要爭取機會交流,早前在策展人吳玉蘭的「瑰寶藝博」工作室舉行一場「瑰寶雅聚·洞簫禪樂書畫分享會」,展覽十多幅畫作,譚老師不但暢談如何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茶藝心得,更即場作洞簫演奏,與博愛總理柯耀華、 吳志雄、斐濟名譽領事李汝大、攝影家何昭明、鄭志良夫婦、陳浩波先生等一班知音共享雅興。知音者更即場購買老師畫作。

  在譚寶碩今次個人展覽中,每幅作品都可尋到中國文化的根,和貼近生活且走心中,文圖相濟。譚寶碩不輕易歸類或者定義自己的作品,坦言自己只會在創作的時候透過線條和色彩展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他特別分享到寫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及「你只管努力,時間會給你答案」字句的兩幅書畫作品。「我畫的都是我的生活,煮飯、吃飯和飲茶等日常,相信可以給大家親切的感覺。」

  「中國人善於從大自然和宇宙運作的規律領悟道理,這個特別從中國文化中體現。」他提到,中國由農耕社會開始發展,而農耕正正讓人民知道四季、因果關係以及萬物的規律。「因為我們是農耕社會,有論調就提到中國比較弱,其實都不應該這樣想。」漢族有別於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文化,農耕叫人腳踏實地的生活可以了解因果,而且感受到做人只要努力,就能看見成果。「人們的心穩定了,藝術和文化才可以興盛起來,並得以延續。」譚寶碩說。

  重拾文化自信

  觀眾每一次與譚寶碩的聚首,不單單可以感受他以幽默、輕鬆的態度笑看世界,更可藉此敞開心扉,放下日常的憂慮。與此同時,譚寶碩的作品也帶領觀眾穿梭一趟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旅程。「其實中國文化能夠幫助全世界,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必須知道的。我們不弱,只是我們要重拾自己的文化。」

  相比起書畫作品內容的本身,譚寶碩更看重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以及個人日常的修行。「大地養育萬物,厚德載物。我們要好像天地一樣自強不息,並用你的德行來承受所有東西。」譚寶碩強調,中國文化都是跟宇宙的規律相合,所以科學愈發達,就愈能證實我們的文化是有力、有根據的,值得應用於工作、社會以及人生的道路上。

  譚寶碩糅合傳統和現代風格的洞簫作品往往被稱譽為「靈魂深處的簫聲」,不僅在音樂上打動人,同樣,他在書畫,甚至詩的作品,都扎到觀眾的心靈要處,給大家一次內在的新發現。今次前來的嘉賓還有幸能夠聽見譚寶碩即席吹奏洞簫,多首名曲,包括香港歌星的流行曲,而演奏《禪院鐘聲》時,他分享道,《禪院鐘聲》這首於五十年代被唱到家傳戶曉的歌曲原來與香港有淵源。

  「當我們知道這首歌的由來,就會有深刻的感受。作者因為當時香港還是屬於英國的管治地,大量內地的難民湧來香港那種心慌、混亂的局面而創作出來的。後來畀人填詞用於講男女感情問題。每次獨奏此曲,即使再安靜,也會有人跟着唱,因為它是一首對香港人來說,很有歷史意義的歌曲。」譚寶碩憶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