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學好普通話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近日有內地學者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分析香港「兩文三語」的現狀,提出應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具體建議。

  語言是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自小成長環境中習慣的語言,要一時間改變,並不容易適應。不過,普通話既然是國家官方語言,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就算主要方言是廣東話,推廣普通話卻是責無旁貸。回歸已經24年,港人今時今日的普通話水平仍差強人意。早在回歸之初,港府已在小學和初中層面引入基礎普通話教育,目前大專院校也加入不同形式的普通話測試作為完成個別課程的必要條件,所以年輕一代的普通話水平普遍較年長人士為高,但仍有很大比例的港人無法說好普通話。

  香港要進一步加強普通話教育,面對不少挑戰。首先是師資方面,回歸初期,普通話水平達標的老師可謂屈指可數。這個問題隨着香港與內地交流加強,以及新一代老師的加入,只是基本上解決。更大的問題在於課時和考核方面,儘管香港曾於2000年引入普通話作為會考選修科目,但新高中學制實施後,普通話科由於未能滿足成為獨立科目的要求而被撤銷。

  香港人要學好普通話,要從基本做起,先從師資開始,例如在教育學院設立普通話必修科,引入內地普通話的專業教師負責教授,令到每位教師都有普通話基礎教學常識。其次是要制定一套統一系統化的標準教材,供中小學使用。再者,在文憑試科目以外加入普通話考核作為標準,都是可行的做法。除了教育方面的改革,市民生活習慣上,也可用軟着陸的方式,例如電視電台增加一些普通話節目;流行歌曲滲入普通話,港產電影也不一定純廣東話對白等。香港人適應力很強,只要生活上多接觸普通話,慢慢就會習慣、應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