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疫境中更需守護兒童


  今日「六一國際兒童節」,既是屬於兒童的快樂日子,也是成年人靜心思索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等各項權利的大日子。近期多項研究均顯示,本港兒童疫下多方面的發展情況堪憂,已到了影響兒童身心發展及社交能力的程度。兒童身體健康質素變差,成年後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將增加,長遠不但影響本港競爭力,也會進一步加重醫療系統負擔,希望政府和有關方面能及時正視。

  疫情前本港學童的運動量就不多,但浸會大學近期一項調查發現,疫情下情況更惡劣,有九成半受訪家庭的子女運動量,未能達到世衞建議標準;當中更加有一成半完全沒有做運動。上周港大醫學院公布的另一項針對約29,000名2至12歲兒童調查亦發現,疫情期間兒童行為及情緒問題有所增加,活躍度及專注力問題和朋輩問題尤為明顯,整體生活質素下降,身體機能及社交分別減少6%及4%;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除了行為及情緒問題有所增加外,臨床上多方面能力明顯倒退。

  過往不少研究均顯示,兒童的快樂和幸福指數與運動量有直接關係。運動的時間愈長,兒童就愈健康,快樂程度也愈高。專科醫生解釋,兒童的成長同樣需要陽光、新鮮空氣、運動和空間。長時間把他們困在家中,無助消耗掉其過剩的精力,很可能會引發焦慮和情緒低落等情況。過去一年,本港不少兒童因為疫情居家上課,不用像往常那樣早起上學,又因為疫情少出門、少做運動,於是「放不了電」,到晚上的睡眠質量會變差,甚至會睡不着,形成遲睡和不好的作息習慣,對成長非常不利。

  去年,港大醫學院兒科及青少年醫學系一項為期3年的研究,向本港710名6至17歲小三至中五學生派發活動記錄器收集運動數據發現,95%學生在上學日運動量不足,與世衞組織建議每日運動量有差距。而即使在通常運動量較多的周末,能夠達標的學生人數亦僅有23.7%。上周港大醫學院的研究結論一致,專家尤其擔心停課下兒童缺少運動和社交,影響身心健康及親子關係,呼籲應讓兒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無疑,多些親子活動就能作出不少改善。奈何,本港工時過長人盡皆知。最新國際排名榜上,本港再度蟬聯「全球最勞累城市」榜首,每周工時超出標準29%。政府既無力幫助打工仔改善現狀,家長唯有寄望當局能投入更多資源,制訂相關政策,攜手與學校和社會團體一齊,為兒童成長提供更貼合實際需要的服務,從小養成運動習慣和良好生活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