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微型公園 促長幼共融

  遊樂場是孩子除了學校和家以外的另一片天空。早前,荃灣二陂坊首個先導微型公園開幕。由「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率領設計團隊完成項目《眾·樂樂園》,計劃為香港其中四個不同的空間建先導微型公園,而二陂坊就是其中之一。設計團隊成員以「社區客廳」作為設計的理念,不但給孩子打造玩樂的天地,同時也花上心思為大人與長者增添休憩設施,成為一個更包容與溫馨、結合「多功能」的一個公共空間。

  文、攝: 陳苡楠

  「信言設計大使」團隊早在三年前就為項目《眾·樂樂園》開始構思,過程中,「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姚嘉珊、nARCHITECTS主設計師Mimi Hoang與四個來自不同範疇的設計師包括:葉希芃、陳韻淇、蔡旻諾、麥朗,攜手與社區社群以及公私營機構的持份者,邀請街坊一同參與項目給予建議並提出需求,凝聚多方面的聲音,融入到二陂坊先導微型公園的設計概念中。

  做綠化 洗負面印象

  姚嘉珊憶述,當時政府給他們提出了香港十幾個有潛質翻新的地方,後來他們選了其中四個空間,包括:砵蘭街休憩花園、咸美頓街休憩花園、山道天橋底休憩處以及二陂坊遊樂場。其中選上二陂坊的原因是姚嘉珊覺得它有着特別的歷史背景,相信經過重新設計、塗上亮麗的色彩,能夠一洗二陂坊過去給人負面的印象,換來更優越的氛圍。團隊在設計的時候,綠化也是重點考慮的一部分。因為她相信人們都是「biophilia」,其中文解釋為與生俱來和其他生命體的聯繫,與大自然產生親切感。

  走進二陂坊,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空間,仰望四周,樓宇林立。據了解,二陂坊坐落在香港第一座高層建築的填海土地上。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少少數民族以及福建移民開始遷入區內,形成了一個匯聚不同文化、人流的社區。姚嘉珊說:「二陂坊過去是一個相對侷促的地方,很多區內的人都住在板間房。他們走到公共空間,也沒有任何設施可以使用。」她又指,二陂坊在翻新之前,多年以來都沒有足夠的設施讓人休憩,所以在三年的籌備中,團隊除了與不同機構和部門接洽,還會投放更長的時間接觸不同的街坊,了解他們日常在社區裏面的需要,讓他們也成為項目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姚嘉珊提到,《眾·樂樂園》屬於實驗性的項目,不但將「眾樂樂」的理念融入設計與建築當中,鼓勵孩子以新的方式去玩,也嘗試扮演設計在公共空間給人們提升生活質素的角色。團隊刻意在設計當中增添更多元素,致力給孩子和大人與傳統遊樂場不一樣的體驗。「我們團隊發現香港很多公園的設施都一樣。」然而,姚嘉珊認為不同地區有屬於它們的價值,有必要為社區「度身訂造」適合街坊的公共空間。

  無障礙 盪圓形鞦韆

  二陂坊先導微型公園的首尾兩個空間與中間的遊樂場連接,空間有一個個弧形、寬敞的座椅,成為街坊聚集和互相溝通的地方。當區孩子的父母經常要外出工作,很多家庭都需要隔代照顧,所以首尾兩個空間就希望讓孩子玩樂的時候,給長者提供休息、耍樂的地方。團隊盼利用這種設計打破世代之間的隔閡。

  在興建公園遊樂設施的時候,團隊一同尋求突破,也擁有冒險的精神。姚嘉珊舉例,二陂坊先導微型公園就帶來了一個以旋轉木馬作為藍本的氹氹轉,帶來普及與包容的設計,除了築起繩網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加添不同的玩法,還允許他們往上攀爬,玩樂時建立自信心。而且氹氹轉的空間顯然要比一般設計較大,能夠讓更多的孩子一同享受玩樂的感覺。另外,滑梯的兩側也比較寬闊,可以容納兩個孩子同時一起玩,能讓他們進行「比賽」。公園還有另一個亮點,圓形的鞦韆同樣有較大位置,底部以網承托孩子,屬共融的設計,容許殘疾的孩子也可以無障礙地盪鞦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