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亂局看中國工業牢固根基

  銀鷂

  西方為了對付中國崛起,拚命搞統一戰線。其中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撤資,企圖斷裂中國的「供應鏈」,務求把中國踢出全球經濟體之外。為了取代中國「供應鏈」的角色,西方千方百計想把國際分工重新調配,移師東南亞及南亞,這一套西方「狠招」,讓台灣及香港的反華極端分子開心了好一陣子,振振有詞指出東南亞諸國勞工充足,工資低廉,有比較優勢云云。

  殊不知,從來比較優勢可不只是單項工資比較。政局穩定、公共安全、基礎建設、物流交通、港口機場設施、技術人員支援、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是比較優勢。正當西方妄想與中國供應鏈「脫鈎」時,先有緬甸社會騷亂,平復無期,後有印度疫情大爆發,且不斷蔓延,每天染病人數達三十多萬,還有向尼泊爾、孟加拉等鄰國蔓延的趨勢。這反映了東南亞及南亞不少國家,其現代水平仍然未過關。政局動盪、管治混亂、民心渙散、封建迷信,各類因素都在拖此等國家發展的後腿。特別是印度,不少人莫名其妙地以為印度被英國殖民管治過,與西方享有「共同價值觀」,其模式一定比中國優越。

  現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印度加盟西方「陣營」,並無法讓其一夜間變成民主現代化的國家。可見,這種「文化認同」論並不可靠。筆者相信,中國在全球的角色地位並不容易被取代,除非投資者完全政治掛帥,不理「市場規律」。不過,即使西方不顧一切,想全面封殺中國,筆者仍然相信中國照樣會生存下來。中國模式,本來就是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之上構築出來的,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加上中國有偌大的內需市場,外有龐大的非西方國際市場,並非隨便就能搞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