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長需令市民有實感

  郭靈 資深傳媒人

  本港首季GDP按年大增7.9%,較5月初時公布的初值上調0.1%,不但結束了連續6季收縮,且按季大幅增長5.4%,升幅遠超去年第四季的0.5%,反映出本港經濟在今年第一季明顯復甦。

  不過筆者認為,綜觀現時本港零售、餐飲、旅遊等幾大支柱行業的現狀和市況,以及民生情況可以看出,首季GDP數據似乎未能全面地、真實地反映出目前的經濟,以及中小企業和許多基層市民在疫情下所面對的經營和生活窘境。所以,政府不能只「陶醉」於GDP數字上的大幅增長,認為經濟已經全面復甦,而是要認真研究如何有效地將經濟增長的成果,分配到有需要的行業及基層市民手上,支援他們度過困難時期。

  其實,若細看首季GDP數據便可發現,首季經濟之所以能強勢增長,主要是由於季內貨物進出口大增所帶動,加上去年首季GDP下跌9.1%的低基數效應影響,導致數據如此亮眼。惟本港進出口貨物大增,很大程度是受惠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日本等許多工廠都因疫情反彈而陷入停產,令全球產業鏈更加依賴疫情全面受控且生產力全面復甦的中國貨品。香港作為重要轉口港之一,在亞太區疫情大幅反彈之時進出口生意大升,可謂是得到近水樓台之利。

  事實上,無論是從本地商舖租金持續下跌,還是勞工市場持續疲弱的勢頭,以及失業率達到6.8%等都反映出,首季GDP增長大都集中在出入口和轉口貿易方面。本地其他產業如酒店、餐飲、零售、旅遊及製造業等,仍在苦苦支撐,普羅大眾亦未能感受到經濟增長的實惠。因此政府有必要研究適切的支援措施,向依然處於經營困境的行業和基層市民,提供更多的支援措施,令整個社會可以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繼而逐步引領社會走出疫情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