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力覺醒 五行之美

  最葵園「五坊創作」攜手登場

  「大地的塑造—最葵園五坊」藝術展早前在杭州最葵園藝術中心開展,並為「五坊」首次集中亮相,「五坊」由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著名建築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等五位中國藝術家分別主持,展覽以他們各自年深日久的技藝磨煉和持續不懈的材質實驗,呈現五坊藝術家長期以來的藝術實踐與科研創作成果,表現手藝勞作建構精神主體。

  文、攝: 茅建興

  「五坊」藝術家由畫坊、織坊、築坊、陶坊、塑坊構成,許江是畫坊主持人,織坊主持人施慧是中國纖維藝術領軍者,築坊主持人王澍、陸文宇是著名建築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陶坊主持人周武是中國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塑坊主持人陳漢是浙江省特聘專家。此次展覽主題分為五個板塊:「赤煉—畫坊」、「大築—築坊」、「素造—織坊」、「陶鑄—陶坊」、「山塑—塑坊」。五坊以各自技藝、材質、形制、理念之特性,呼應中國傳統觀念中世界創生的「五行」之力:金、木、水、火、土。

  中國美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認為,「今天,在最葵園藝術中心,五個工坊的藝術家們,奉獻出自己的作品,更向我們展示出藝術創造的五種動作。每一位藝術家都在從自身所操持的材料和媒介出發,以長期的思索與勞作、獨特的形態與語言,去探究物之本體、創造之本質。在這條路上,『作品』與『工作』終歸於一。」

  陶坊 周武:「陶鑄」

  「陶鑄」為「火」。陶瓷器物之製作,始自擇土做坯、擇木燒製,歷經爐火燒鑄、冶煉化育而終得以定型成物,其關鍵在於對火的掌控。陶燒之特質,一如火本身,炙熱奔放之中自有創生成物之力;而期間溫度變化,絲毫之因亦可致千里之別。「陶鑄」部分所展為周武作品,由十餘件陶器和瓷器組成。陶器赤紅如火,名曰「秋山」,如深秋層林盡染之風華;瓷器中嵌入天青之色,名曰「青河」,一片天青嵌於白棕二色之間,若天地間奔流之長河。陶鑄轉化之工在製物成器中顯現,所謂「天工開物」,方寸之內亦有造化之力。這般造就,製物、做人皆如是。

  塑坊 陳漢:「山塑」

  「山塑」為「土」。雕塑最初常以土為根本材質,而山亦同。泥土壘疊塑造可成萬物,岩土集聚跬積亦可成崇山峻嶺。金屬、人物、石岩,無論外在輪廓、材料質地如何,皆塑造成山。「山塑」部分所展為陳漢作品,將一組外在形制和質感迥然不同之物皆塑造成山形,或成峻岩之山,或似鋼鋁之山,甚或以人成山。作品以山之意象,映襯人與萬物;以山之高偉,喻指人與萬物所能達至的大氣象。

  織坊 施慧:「素造」

  「素造」為「水」。本色無華的紙漿纖維可造萬千形姿、可着斑斕色彩,作為本色之「素」的最動人處,便在於其作為萬物萬態初始之貌的本質之義、原生之力。這便有如流水,質樸柔和卻蘊含無盡變化,雲淡風輕亦藏有萬物同化之境。「素造」部分所展為施慧作品,由懸掛於頂的一系列紙漿作品組成。作品以「飄」為名,輕盈的紙漿蒙於鉛鋅絲網之上,紙與金屬,一「輕」一「重」共構出飄逸之姿;而紙漿的纖維紋理與鐵絲網格相輔相成,隱約透露着作為本質之素的編織天地的經緯之力。

  畫坊 許江:「赤煉」

  「赤煉」為「金」。銅鑄的葵盤歷經反覆打磨、淬火鍛造而成,如赤金之浴火而生,更意指葵園大地結盤抱籽猶如金屬鍛造之千錘百煉、涅槃重生。「赤煉」部分所展為許江作品,由數十個形態各異、倔強剛毅的銅鑄葵盤以及十數隻金輝流轉、華光璀璨的琉璃葵盤組成。作為「一」,每一葵盤都姿態獨具、自藏萬千丘壑;作為「群」,這一片葵盤皆頷首抱籽,歷經滄桑仍滿心炙熱,剛毅肅穆亦飽含深情。

  築坊 王澍 陸文宇:「大築」

  「大築」為「木」。紅磚青瓦、礪石瓷片層層壘疊,屋舍房宇以之為基礎,良好的土木營造當有如草木般蘊含生機、生意,恍若生長於自然大地之上。「大築」部分所展為王澍、陸文宇作品,由十數建築所用的磚石、瓦礫、瓷片等物組成,以建造所用之物本身的肌理與質感,提示出土木營造的根本所在。此次所展之物是藝術家對建造工藝反覆琢磨、探索嘗試的實驗樣本。這批作品亦是首次在國內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