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病患利益優先


  政府修訂《醫生註冊條例》下月2日將在立法會進行首讀,合資格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註冊,毋須考本港執業試。本港於上世紀已大量引入外地醫生,並非新鮮事物,歸根到底是為了紓緩本港長期「醫生荒」。個別自詡為醫護界代表仍以各種藉口推搪阻撓,既有違醫護傳統美德,更加罔顧社會現實,與病患利益背道而馳。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昨日質疑,負責制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不了解前線需要。此等罔顧現實的「理由」竟能宣諸於口,令人忍俊不禁。香港醫療系統醫護不足已非一日之寒,更加日趨惡化。去年,醫管局欠缺醫生多達660 名。而據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今年3月討論港大最新人力推算資料顯示,情況若無改善,至2030年、2035年及2040年,本港醫生短缺將升至1,610、1,700及1,949名;普通科護士人手短缺亦會多達3,679、4,337及5,060名,令人觸目驚心。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超過2,000名本地註冊的海外醫生,佔整體醫生約四成。當年從英聯邦國家接受培訓的醫生,可免試在本港執業,但回歸後本港的海外醫生數目僅佔整體一成。正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愈多數據公布,愈顯示近年「醫護荒」惡化,很大程度上與壟斷了「話語權」的部分業界固步自封、甚至私慾薰心有關。

  本港醫療系統人手急缺,已令醫護人員身心俱疲。漫長的診症輪候時間,亦嚴重影響本港醫療的服務質素和病患的福祉。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為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的醫護服務嚴重不足,專科醫生空缺率達40%,去年只有約65%的新症可以在6個月內完成評估,遠低於90%的目標。開闢新途徑引入醫生,將有助為數以千計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及早提供專業評估及適切康復服務。

  事實上,政府修例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並非優待來自其他地區的醫生。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以年計,很多市民均有切膚之痛。政府修例,既是為了維護本港醫療系統的「金漆招牌」,以及紓緩醫護工作壓力,但最根本、最主要的目的,乃是病患利益優先,包括置患者利益於醫護個人利益之上,各方絕對不能捉錯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