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跨平台融合助操控私隱

  WhatsApp明改條款 部分用戶數據被「分享」

  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的新私隱條款明日便會生效,用戶屆時若仍未接受新條款,雖然賬戶不會即時被刪除,但接收通知、發送訊息等功能會逐漸受限,形同無法使用程式。新條款的爭議不止關乎用戶個人私隱,而是WhatsApp母公司facebook(fb)漸漸將旗下不同產品融合後,將更容易利用市場壟斷地位,任意動用用戶數據、侵犯個人私隱。分析認為要應對這種情況,需要由政府出手規管,亦需透過教育改變社會對科企的意識。

  據WhatsApp的新私隱條款下,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對話仍然會點對點加密,意味對話內容只有對話中的用戶可以看見,條款所改動的,是一般用戶與商業用戶之間的訊息,相關數據會儲存在fb的伺服器,並供廣告業務使用,包括用戶登記使用WhatsApp的電話號碼、在WhatsApp付款及交易的資料等。公司解釋,新政策是要讓fb旗下產品互相融合,並改善目標式廣告的投放表現。

  美謀拆骨 南非需政府同意

  不少用戶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時,相信從未認真細閱使用條款,因此絕大部分用戶根本不會得知,WhatsApp會分享用戶哪些數據、與什麼平台分享等「魔鬼細節」;即使Signal、Telegram等着重用戶私隱的平台興起,迫使WhatsApp推出如「閱後即焚」等近似功能,幾年前的「劍橋分析」事件和其他用戶資料外洩事件,仍然證明fb並不尊重用戶私隱。

  事實上,自從WhatsApp被fb收購以來,fb已一直尋求借助跨平台的規模,來增加市場影響力,如fb、Instagram等平台的通訊服務互相連接,平台融合如同不能回頭的單程路,壟斷的效果亦勢必更明顯。

  各地政府陸續意識到科企壟斷的危險,並出手規管,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在去年的調查中判斷fb涉及壟斷行為,聯邦交易委員會亦聯同48個州及地方政府入稟,最終目標是將Instagram、WhatsApp等業務從fb中分拆。南非近期亦籌組新的資訊規管部門,並特去信fb表示,若公司期望大幅改動使用條款,不單需要取得用戶同意,亦應取得政府同意,因為用戶在科企壟斷下,根本沒有真正的「選擇」。

  將fb等科企巨擘改革是政府的長遠目標,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新聞、電影、電視學院教授鄧肯提出,在短期內亦應提高社會對科企壟斷的意識。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用戶免費使用程式時,便需要犧牲個人數據和私隱,當用戶免費使用程式時,便需要犧牲個人數據和私隱;民眾亦可選擇發揮抵制的力量,當愈少人使用,fb的盈利自然愈少,如此便可起施壓作用。

  另外,各地政府亦有不同的方法對應WhatsApp,如德國漢堡國家數據保護局周二宣布,為保護德國6,000萬名WhatsApp用戶的權利和自由,將禁止WhatsApp母公司fb獲取用戶數據。fb會考慮採取法律行動,不排除提出上訴。而土耳其競爭委員會1月宣布會對WhatsApp和fb展開調查,指出在調查結束前應暫緩實施新條款。此外,由於WhatsApp擔心新條款會違反歐洲資料保護條例,因此主動豁免歐洲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