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廢水污染 海產需加強檢測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日本每年輸入本港的魚類海產,佔該國總出口的兩成,香港毫無疑問是日本的大客戶。不過,日本較早前宣布於兩年後向海洋排放核廢水,海洋生物接觸到會受到污染,尤其是深受香港市民喜愛的深海魚油魚類和海產,肯定劫數難逃!為保障本港巿民的健康,當局事不宜遲,應檢討從日本入口食物的具體措施,制訂更高檢測標準,始為上策。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事故,核電廠為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在穩定狀態,持續注水冷卻,這些冷卻水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含有超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每天以140公噸的速度持續增加。污染水透過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多數放射性物質,最後變成「核廢水」。含有氚的核廢水日積月累儲藏在核電廠腹地內,預料在2022年秋天將會全滿。日本政府於2021年4月13日宣布批准排放入海洋的計劃,預計在兩年後排放。

  環保團體經過分析東京電力公司發布的數據發現,處理後的核廢水遠遠不止殘留氚。其中,2017年度的核廢水中有60次碘129嚴重超標,核廢水中還存在鍶-90嚴重超標的問題。致癌物鍶—90進入人體會被骨質結構吸收,無法被排出體外。而且,這些物質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積累,也嚴重損害生物組織細胞存留長達千年以上。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污染亦會通過食物鏈回到陸地上的人類餐枱,帶給人類潛在健康風險。

  本港食物及衞生局官員出席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當局會審視日本當局所提供的資料,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日本食品的監測工作和採取更多措施,且視乎情況發展,不排除增加對日本進口食品的檢測以及收緊對福島及鄰近地區的食品(包括漁農產品)的入口管制。筆者認為,當局的態度和做法保守被動。何需「視乎發展」才做事,今天就應立即提高日本進口食品的檢測標準,並增加抽樣檢測頻率,保證其百分百安全。況且,受污染海水四處流動,不會只停留日本,當局也應對其他海域的海產,提升檢測標準,未雨綢繆,百分百把關,才能保障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