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兩載未鳴 傳統恐將失聲

  傳統文化與歷史文物的保育活化是香港近年熱門議題,如何做好推廣教育,讓香港年輕一代以至社會不同階層增進相關認識及認同,更是社會關注焦點,然而疫情下有關工作或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舉行的天后誕,其中的「搶花炮」與巡遊活動至今已停辦兩年,香港史學會總監、80後歷史學者鄧家宙近日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慨嘆,此文化習俗在疫情下面臨沉重打擊,年長者感心淡,少數弟子無法維生被迫轉行。他擔心疫後即使復辦也會持續萎縮,甚至無聲無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故當務之急是要培養更多青年學生成為「記錄者」,並透過普及活動讓歷史和現實中的遺蹟相結合,才能令中華歷史文化「活」起來。 文: 郭虹宇

  一年一度的天后誕剛過去,花炮活動是其中一個重要風俗。這些代表嶺南祭祀文化的傳統活動,要在現代社會的傳承本已面對不少挑戰,而持續逾年的疫情令公眾活動受限,更對其造成進一步打擊。

  青黃不接 弟子轉行

  關注花炮歷史文化的鄧家宙近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繼去年之後,今年再難以舉辦花炮巡遊,令此風俗已中斷兩年,「能肯定的是,有些在新界鄉村維持了百多年的活動,可能因為這樣而終止,以後會不會再辦還未知。」

  「這類風俗活動,製作花炮的師傅很多都是靠老人家辦的,基本沒年輕人主理;去年停了一次,可能已沒有動力再辦,加上今年又停止一次,好多幫手、弟子因為無法維持生計,好快會轉行了。」他擔心停辦這些傳統活動恐變成常態。

  鄧家宙坦言,即使疫情好轉來年復辦,持續中斷的影響亦可能令花炮巡遊等活動未來幾年面臨萎縮期,例如規模會縮減,由原來三日的活動變成一日,令人憂慮這些持續多年的傳統禮俗會更快步入式微,甚至慢慢消逝。

  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培養更多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就像記者一樣。」年輕學生或普羅大眾經培養後都可以參與其中,只需記下自己的看法,對環境的感受,十年後再看,就是歷史的手札,成功研究歷史的一手資料。

  民俗文化與歷史需記錄

  「比如『花炮巡遊』,有一位老人家說今時今日的遊行和十年前已經不同了,有什麼不同,系統的收集整理,就是民俗範疇的口述歷史。」他強調,民俗文化與歷史需要記錄下來,才不會完全消失。

  同時,歷史文化還需要好好推廣,「在香港地講香港歷史,應該將文字和現實的遺蹟結合、相互對照。」鄧家宙說,單靠學校課堂、書本或工作紙並不足夠,要讓普通人都能抓住歷史的痕跡,明白歷史就在你我的身邊,歷史才能夠「活」起來,讓市民與學生真正產生興趣。

  多元化活動亦是提升大眾歷史文化興趣的關鍵,鄧家宙舉例,如透過實踐工作坊,予年輕人親身體驗如何製作花炮、盆菜等等,再配合現代的生活方式,讓他們「開心打卡」,一步一步吸引更多人深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