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升級檢測辦法 速堵變種毒株


  本港昨日再發現有完成檢疫後確診變種病毒的新增個案。患者是一名菲律賓外傭,3月31日抵港後在酒店檢疫,多次檢測均呈陰性,直至5月2日全港外傭強制檢測才被發現,再次凸顯變種毒株的隱蔽難防。專家指出,本港上月起最少有13宗B.1.617印度變種病毒株輸入個案,但因不含N501Y突變,現行篩查辦法未能及時發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乃是防疫控疫的關鍵,當局必須直面正視。

  目前印度新冠疫情急劇惡化,基因排序顯示此波疫情正是由B.1.617變種毒株引發。該毒株同時包含兩種變異,分別是E484Q及L452R,比其他變種病毒株多一種變異。E484Q此前在英國變種病毒株及南非變種病毒株出現;L452R則在美國加州變種病毒株出現。已知B.1.617毒株的傳播力及複製能力更強,更有可能逃過人體免疫反應。世界衞生組織早前警告B.1.617變種毒株已在全球最少17個國家出現,為各地防疫工作敲響警鐘。

  而來自印度的變種毒株,近日接連突破本港檢疫酒店防線,令人關注現行篩查方法是否有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前述確診女傭在本月2日的初次檢測結果亦屬不確定,公共化驗所再檢測時轉為陽性,入住屯門醫院分別接受鼻咽拭子和深喉唾液樣本檢測,結果前者屬不確定,後者屬陽性。由於她在社區逗留時間較長,要觀察多數日,才能將她分類為本地或輸入個案。由此可見,檢測結果的不確定性,亦相應增加了社區防範的難度。

  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75%變種入境患者無病徵,較難識別;他對有印度抵港人士在酒店隔離21天多次檢測都是陰性感到奇怪,認為須審視抽樣有否出錯,樣本會否有問題。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認為,應盡快更新快速檢測方法,檢測印度變種獨有病毒突變,1天內可確定患者有無印度變種,並對每宗輸入個案都要做基因排序,以免追蹤出現疏漏。

  社區內有傳染力更強的外來變種毒株已無疑問,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疫下印度一幕幕人道災難如在眼前,市民和政府亟需同心協力,爭分奪秒遏止病毒蔓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局應投放更多資源,從速檢視各個環節有否疏漏,同時因應毒株特點引進相應檢測方法,及早發現堵截,防止毒株於社區扎根。然而,惟有市民普及接種,才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控疫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