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需求大 應增加服務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政府宣布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餐飲業將有「A、B、C、D」四種模式營業,視乎員工及顧客打針情况;六類表列處所如酒吧、派對房間、卡拉OK和浴室等,若員工和客人皆接種了至少1針,便可重開。而不能打針者,則每7日需做一次檢測。不過,當局卻同時表示,唾液樣本測試將逐步由深喉測試所取代。

  對於未能打針的市民,一方面要擔心不打針會「被炒」;另一方面,因港鐵站和健康中心的唾液樣本檢測容器數量大減,取不到「樽仔」做測試,又因工時的衝突,無法往檢測中心接受深喉測試,陷於兩難局面。剛過去的周末,由於一名女傭感染不明源頭變種病毒,當局宣布全港37萬外傭強制檢測。同時,當局已收緊措施,凡大廈住戶有確診個案,同座居民都要做強檢,因此每家每戶要周圍去搶「樽仔」,不少老人撲來撲去得個吉,十分痛苦。

  酒店員工情況也甚類似,當局要求員工每 7天提交一次測試報告,但要他們自己周圍去「撲樽」。還有很多公共處所的臨時工,也被要求必須有檢測證明才可開工。最近先有多間小學及幼稚園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學生又要強制接受檢測。加上若干的行業如教育界、工程建築界、社福界、交通運輸界等均需接受強制或自願性的恒常病毒檢測。目前本港每日只有約10萬個檢測量,能否應付上述如此龐大的需求?也令人質疑。

  「疫苗氣泡」的方向是對的,若要做得到位,當局在執行上要給予市民清晰指引,包括如何檢查打針證明、如何與員工做好溝通避免出現勞資糾紛等等。更重要的是,對恒常檢測要有妥善的安排,確保有足夠檢測量。打針固然重要,但在要求大量市民檢測,又不加大檢測服務,連取樽仔都要市民四圍撲,根本不合邏輯。當局推行的政策不是一成不變,必須因應時勢轉變和社會需要,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