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騙案屢現 漏洞需正視

  郭靈 資深傳媒人

  警方上周公布驚人電話騙案!一名九旬老婦在半年內被自稱「內地公安」的電話騙徒騙走2.5億元,成為歷來受騙金額最高的個人電話騙案。事後警方拘捕了一名19歲涉案大學生,惟經調查後發現,該大學生亦是電騙案受害者,遭騙後被幕後主謀招攬,成為騙徒在港的聯絡人,並為老婦送上一部連SIM卡聲稱作為聯絡之用的手機,真正幕後主謀仍逍遙法外。

  疫情之下本港電話騙案及網上騙案數字有明顯的升幅。據警方透露,去年全年有1,193宗電話騙案,對比前年的648宗,上升幅度超過8成,同期的損失金額就由前年大約1.5億元急升至去年大約5.7億港元,上升接近3倍;而今年首3個月就錄得200宗個案,較去年同期上升逾兩成,損失金額由去年1至3月的約5,400萬港元,急升到3.5億港元,升幅逾5倍。

  筆者認為,電話騙案在港發生多年仍屢禁不止,且經常有市民「中招」,究其原因,不能僅以宣傳教育不足為理由,而是本港現行沒有行之有效的法例,堵塞騙徒或電騙集團的生存空間,以致騙徒能肆無忌憚地行騙。因此,政府亟需為電話儲值卡實名制立法,以打擊電話騙案等不法活動。

  特區政府今年一月時就提出引入實名登記制度規管儲值卡,堵塞「太空卡」存在的漏洞,並展開公眾諮詢。惟有一些聲音以侵犯私隱及實際效用存疑等為由,強烈反對,更有部分亂港分子將「實名制」作政治炒作,動輒以打壓自由抹黑政府推行「實名制」的用意。

  然而,多地的經驗可以證明,「實名制」對打擊電話騙案效果明顯。個人自由和私隱都不是絕對的,必須與全社會及公眾利益取得平衡。政府需盡快落實「實名制」,以杜絕日漸嚴重的電話騙案,避免再有市民,特別是長者成為騙案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