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東周文物 重現王城春秋

  日前,由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大連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承辦的《王城春秋—東周洛陽文明展》在大連博物館拉開帷幕。展覽匯集洛陽近年來考古的重要發掘成果,不僅展現出東周時期洛陽地區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也讓觀眾透過青銅禮樂器,得以窺見東周時期的貴族氣度和周代禮儀制度的繁縟精密。 文、攝:宋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市),史稱東周,開啟了東周王朝515年的歷史。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周室式微,禮制僭越。雖然器用制度上禮崩樂壞,但以鐘鳴鼎食為外表的禮樂文化依然盛行,尤以王城地區為甚。

  洛陽是東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上地下遺留了極其豐富的東周文化遺存:布局嚴謹,氣勢恢宏的王城、王陵;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的東周文物瑰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充分展示了東周王城作為王都的恢宏和燦爛。

  中原腹地 東周王城

  東周王城是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14王的都城,時間長達300餘年。列國爭霸,群雄逐鹿,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突出的特徵。王城作為「天子」之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在列國都城中享有最高的規格。

  東周時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貿易活動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擴大,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變成不同形式的金屬鑄幣,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通行的主要貨幣是鏟幣(又稱布幣),絕大多數為大、中、小型的平肩或斜肩弧足空首布,部分為平肩或圓肩的平首布,也發現少數圜錢和刀幣以及骨貝等。此次展品中的東周大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等都是典型代表。

  展覽同時展出大量青銅劍、銅戈等冷兵器。劍是古代貴族和戰士的近身格鬥武器,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戈是商周最為常見的鈎啄兵器,縛短柲(柲即兵器的柄)與步兵相匹,縛長柲則為車戰武器。

  以器藏禮 宴饗之樂

  「禮樂」蘊藏於東周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份越高,禮數愈繁。「饗禮」是王室貴族招待賓客的隆重禮儀活動,一般是針對某位或幾位來賓而特別舉行,最能反映當時的禮樂盛況。

  東周時期,「祼禮」是主人向賓客表達至高禮遇的方式,即以黍和香草釀造而成的香酒灌地,使來賓浸潤於酒醴醇香之中。隨後,主人持酒醴進獻來賓,根據來賓身份的尊卑,分為一獻、三獻、五獻和九獻。主人既要向賓客獻酒,也需準備豐盛的食物,以饗來賓,稱為「鼎食」。不同類型的青銅容器,盛放各類食物,食物的數量與品類因賓客身份而異。此次展品中的「高浮雕蟠龍紋銅方蓋壺」,就是設宴饗賓中的重要容器,也是洛陽近年來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對銅方蓋壺。

  此外,車馬在兩周社會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體現出禮遇等級。這種等級體現於車輛駕馭馬匹的數量上。《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一」。車戰是春秋時期貴族式戰爭的主要形式,車馬數量成為衡量國力的指標,強國故稱「千乘之國」。

  公元前771年,宗周陷落,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邑,自此拉開東周歷史的序幕。這裏不僅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歷史命運的跌宕起伏,也見證了一段諸侯爭霸、列國兼併、風起雲湧的歷史歲月。

  蘊禮器用 輯別尊卑

  周公制禮作樂,「禮」以輯別尊卑,「樂」以協和萬邦,使社會階層各安其命、各守其分。「禮樂」表現於不同等級貴族在輿服器用上的差異,器用制度更是禮樂制度的集中表達。

  鼎是青銅時代最常見的禮器,西周發展為「列鼎」制度,即禮儀活動中用鼎數量與使用者身份地位相匹。簋則是青銅時代重要的禮器和食器,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糧。商周禮制中,青銅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鼎簋制度盛行於兩周,反映了周人重食的傳統,是周代禮器制度的核心。

  宮廷雅樂是禮樂文明的重要內容,為鐘、磬組合而成的打擊樂。鐘用銅鑄,磬以石磨,合稱「金石之聲」。鐘與磬通常成組使用,形成編鐘、編磬,配以樂舞。此次展品中的一組石編磬非常難得。大連博物館社教部秦夢來解釋說,一是它時隔2,000多年沒有損壞,保存非常完好;二是因為這組石編磬經過專業機構測試,音質保存非常完好。「它屬於古典音樂當中比較大型的樂器,與青銅編鐘進行搭配,整體音效非常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