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囤樓變本加厲 徵稅合情合理


  疫下本港樓價不跌反升,私人住宅樓價指數保持12年連升,今年以來升勢愈加凌厲。各區豪宅與中小型單位的價格和成交量齊升,但一手樓空置單位反而大幅增加。部分發展商囤積居奇、擠牙膏式的銷售手法已經危及市場健康發展,必須正視。政府昨日重提不排除推出「一手樓空置稅」,是旨在催促發展商盡快賣出手上空置單位,冀能增加住宅供應量,遏止樓價升勢。

  政府為減少發展商囤積貨尾,加快推出手上現樓應市,於2018年6月提出開徵一手樓空置稅的建議,針對已落成12個月的一手空置住宅徵稅,徵收對象是持有相關物業的發展商,而二手樓和工商物業均不受影響。草案當時獲不少支持聲音,但基於各種原因,政府於去年10月暫停草案審議,有稱是考慮到經濟環境。如今看來,當初的主要反對理由並不能成立,亦不符合樓市發展的實情。

  地產界去年表示,政府不應該徵收一手空置稅,甚至從第一日開始就不應該提出,因為發展商不會刻意囤積單位。發展商是否「刻意」,難以界定。但據政府提出草案時的評估,截至2018年3月底,一手私人住宅約有9,000個未售出單位,是2013年3月底4,000伙的兩倍多。其後形勢的發展亦絲毫改變不了囤貨情況。據運輸及房屋局數據,截至去年底,已取得入伙紙而未出售的一手現樓貨尾多達約12,300個,按年狂增24%。顯示囤貨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不斷惡化。

  去年反對意見又說,一手樓空置稅會令發展商成本增加,政府應顧念全球經濟受疫情拖累,讓市場休養生息;又稱一手樓空置單位數量不多,市場置業意慾較低,市況下發展商難「吊高賣」,沒有條件加價云云。然而,縱觀這一年來,尤其是去年10月暫停草案審議後樓市的發展,有關說法不攻自破。事實是,真正有需要休養生息的是基層打工仔。空置單位數量實際上是大增,但並非賣不出去。樓價不斷破頂,成交量配合齊齊上漲。疫下百業悲歌處處,發展商依然賺到盆滿缽滿。

  工聯會過往大聲疾呼,批評發展商擠牙膏式、飢餓式銷售手法有違市民利益。另有專家指出,發展商不願意賣樓是近年才出現,原因正是覷準樓價狂升,認為遲些賣能賺得更多,因此才會造就這種畸形市場生態。運房局局長陳帆昨日表示,政府關注一手樓空置情況,不排除重提去年叫停的一手樓空置稅。平情而論,市場機制既已不能阻止囤積居奇,政府僅關注並不足夠,應快些坐言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