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盡萬年華

  暢遊自貢

  千年鹽都、中國燈城、恐龍之鄉、美食之府,當這4個關鍵詞疊加在一起時,就是四川自貢。早前,記者跟隨「創建天府旅遊名縣進行時——2021年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大安行」活動,前往自貢市大安區,感受「鹽之都、燈之城、龍之鄉、食之府」融合的獨特魅力。 文、圖︰向芸 四川報道

  燈之城︰構思巧妙工藝精湛

  早在唐宋年間,自貢地區就有了新年賞燈的習俗。記者在「中國·自貢中華綵燈大世界」看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綵燈構思巧妙、製作精細、用料獨特,瓷器餐具、玻璃瓶、紮染、絲綢等均可用作原材料。

  在「奇幻侏羅紀」主題燈組,綠色的「生命之樹」早已成為「網紅」。蓬勃的樹冠是人的頭髮,樹冠下是栩栩如生的男人面孔,樹幹則是脖子部分,隨着音樂,眼睛緩慢眨動……主題燈組結合「聲光動觸嗅」五感體驗,讓人流連忘返。自貢華僑城文旅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策劃負責人楊龍說,今年共有15個主題燈組,將從遠古到未來的世界變化寫成故事,讓遊客「一夜看盡萬年華」。

  鹽之都︰百年鹽井增色添 「味」

  伴隨着有節奏的聲音,一根長11米的汲鹵筒被緩緩放入千餘米深的井中,大約5分鐘後,裝滿鹵水的汲鹵筒伴隨熱騰騰的白煙從井底升起。在自貢市大安區燊海井,記者看到了古法製鹽技藝。

  燊海井開鑿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歷時13年鑿成,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鑽鑿超千米深井。燊海井的開鑿,使當時的自貢因鹽興市,各地鹽紳商賈紛至沓來,鑿井設灶,一時市景繁華。如今,燊海井灶修葺一新,恢復了當年用牛汲鹵、用井裏產的低壓天然氣熬鹽的真實情景。用一根根圓木、一篾索捆製而成的高達18.3米的巍然「天車」,由數人一腳腳蹬踩衝擊打井的木碓架等得以保留,煥發出古老而又獨特的魅力。

  手工製鹽的灶房,裏面瀰漫着白茫茫的蒸氣,8口圓形平底大鍋正在熬煮製鹽。「手工製鹽的過程是先將取到的鹵水抽到灶房鍋中,通過井底的天然氣對鹵水進行熬煮,使其蒸發水分,再下入豆漿進行提純,隨後是鏟鹽、驗鹽。」 現場解說人員表示,手工熬製一鍋鹽需要8小時,這8口大鍋24小時不間斷運作,每天大約可生產2噸食用鹽。

  龍之鄉︰跨越時空邂逅恐龍

  作為世界聞名的侏羅紀「恐龍之鄉」,自貢的恐龍遺址距今有1.6億年,素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而聞名。位於自貢市東北部的自貢恐龍博物館,就地興建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並稱「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

  展館內,20多具大小不一、屬種不同、形態各異的恐龍化石骨架,根據各自不同的生理、生活特性進行了組合,形成一組組既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的生態群雕形象,輔以仿真的環境,讓人猶如在侏羅紀王國內穿梭。

  其中,「天府峨嵋龍」是展廳裏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椎支起,離地9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着地,昂首挺立。此外,在遺址上還保留着一條較完整的地質剖面,更有其特殊的地質意義。據悉,該博物館所擁有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在恐龍演化史上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食之府︰文化交融五味調和

  伴隨着鹽業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當時常年聚集在自貢的鹽商與鹽工達20萬人左右。按不同的社會分工被稱為各種行幫,不同層面的飲食消費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交融,使自貢逐步形成了獨具風味的鹽幫菜系,成為有別於成渝兩地「上河幫」、「下河幫」菜系的川南「小河幫」代表。

  食在自貢,味在大安,其中牛肉食品別具風味。火邊子牛肉刀功奇絕,薄如紙片,異香綿長,其製法更是精細講究,密不外傳。和火邊子牛肉一樣可以作零食的,還有冷吃兔,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自貢冷吃兔色澤鮮亮、嚼勁十足,有麻、辣、鮮、香、甜「五味調和、互不壓味」的獨特口感。「牛佛烘肘」則是大安的另一道特色小吃,其形成皇冠狀,色澤棕紅、味鮮回甜、食之肥而不膩,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成為宮廷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