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工種疫消失 香港要轉型


  專家倡系統性培訓 推稅務優惠創工種

  新冠疫情持續逾一年,香港失業人數亦持續增加,部分原因是基層就業偏重於零售及旅遊服務業,封關即近停擺,不像一些產業多元化的城市,可在疫情發生短期內就能復工復產。歷史洪流滾滾,企業今正邁向機械化及智能化,除低技術崗位會消失,會計、金融分析、基金管理等專業崗位也正被人工智能(AI)蠶食。本報找來多位專家向政府建言短、中、長期措施,系統性培訓基層人員,讓他們學習及掌握新技能,跟上時代步伐。長遠須政府檢視經濟的頂層設計,透過產業政策及稅務優惠等導向,讓香港轉型為知識型城市,創造新工種。

  本港最新整體失業率升至7.2%達26.16萬人,為近17年新高;低技術的基層人士是失業重災區,當中按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劃分的失業人數6.32萬人,按年增加2.76萬人。

  短期紓困預備好通關

  面對失業率上升,首要是採取措施解決溫飽問題。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建議創造更多6至9個月的短期職位,如早前政府落實旅遊業人士到接種中心工作,維持短期基本收入。此外,還可為通關作好準備,如增加旅遊的基礎設施如儲存行李的儲物櫃等,為旅客重臨做好準備,同時創造就業。

  中期措施方面,李兆波認為可增加社區的工作崗位,像加強清潔社區如天橋的升降機等。惟這些短中期措施對失業僅起紓緩作用,對提升港人的就業機會及競爭力幫助不大,長遠來說香港仍須產業多元化。他認為可考慮以寬減稅務等優惠政策,吸引部分港資製造業回流等,提升香港產業多元化程度,創造更多不同類型的新工種。

  再工業化推產業多元

  對於透過香港產業多元化來創造工作崗位,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提到,香港經濟模式側重於服務業,導致產業單一化,一個疫情撲過來就幾乎全面癱瘓。工總近年一直努力推動香港「再工業化」,讓基層工人變為產業工人,協助香港產業升級,轉型為知識型城市。

  他指出,電子零件、食品、珠寶和環保工業是本港最有前景的再工業化的行業。傳統工業中,如印刷業、鐘錶業、玩具和塑膠潛力也不容忽視。這些行業在港生產的廠商數量不少且發展成熟,政府提倡再工業化,為傳統工業在技術和資金層面提供支援,業界也得以升級轉型,追上時代步伐。

  事實上,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賦予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功能,有業內人士認為,香港正好利用此契機,藉國家的支持,及融合大灣區的力量,檢視香港經濟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