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府需主導產業升級 應對疫後新時代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由1月推出以來,共有275間企業提供逾2,000個職位空缺,市場反應熱烈。截至本月7日,勞工處收到5,727份求職申請。由於計劃以線上和線下形式開展招聘,申請者可直接向參與計劃的僱主投遞履歷,因此整體申請數字只會更多。這一現象亦凸顯本港產業長年「空心化」,以致青年勞力不得不向外尋求機遇。疫情改變了全球產業結構,本港必須加快推動產業多元和轉型升級發展,才能走出疫後崗位消失、職位不足的困境。

  新冠疫情重創經濟,本港失業率上升至17年來最高的7.2%,青少年失業情況尤為嚴重,15至24歲人士的失業率高達15.6%,失業人數達3.55萬,應屆畢業生佔超過1萬人。平心而論,政府雖然不斷創造臨時職位,卻只是杯水車薪,亦缺乏上升通道。在此背景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所提供的逾2,000個空缺過半是創科職位,能有更佳的事業機遇,更好地磨練技能,自然更受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顛覆了傳統營商模式,即使疫情受控後整體經濟復甦,就業市場氣氛好轉,但經濟結構和運作模式的轉變,加速了辦公智能化發展,無可避免會淘汰一些低端工作崗位。當前本港經濟主要以金融服務和貿易為支柱,高增值產業不多,職位生成速度遠遠追不上就業需求。因此,要避免本地勞動力陷入無業的困境,政府就要更加積極主導產業政策,才能避免讓少數支柱行業繼續「壟斷」本地經濟,從而催生更多周邊產業鏈,這樣才不至於每逢經濟吹淡風,只能「獨沽一味」開增沒有太多發展前景的臨時職位。

  此次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吸引了數倍應聘者的超額申請,既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契機。年輕人勇於走出去,政府的產業政策亦不應局限於本地,而應把大灣區作為本港產業鏈的一環進行布局,與早已形成高新科技和製造業集群的廣州和深圳等市緊密合作。汪滔2013年從科大畢業後到深圳成功創辦全球首屈一指的大疆無人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政府在運用公帑推動本港產業政策時,不能僅將目光局限於本地企業或灣區內的港資企業,亦應着眼有發展前景的灣區其他企業,以此為依託走出本港獨有的產業政策,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