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疫下富豪不減反增 扶貧紓困須更精準


  疫情之下,本港擁有千萬元淨資產的富豪人數不跌反升,每12個港人便有1個「千萬富翁」。可惜數字光鮮的另一面,失業高企百業哀,基層民眾要捱苦日子,有的不敵飢腸轆轆在商場食肆尋找「二手飯」,亦有在垃圾桶翻找食物,令人心酸。然而,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依然「只聞樓梯響」,再不盡快推出,只怕難以達到在最有需要的時候幫助基層市民的目標,紓困效果將大打折扣。

  花旗銀行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進行調查,發現全港21至79歲居民有51.5萬名「千萬富翁」,佔相關年齡人口8.7%,較去年上半年的50.4萬人增加約2%,創歷年新高,並預料今年「千萬富翁」的人數會進一步增加。這個調查結果並不很令人意外,早在今年初,已有國際機構發布貧富差距報告指出,疫情正加劇幾乎所有國家的不平等程度,是有史以來首次出現這種狀況。世界排名前1,000位億萬富豪的財富,僅用了9個月就能回復至疫前水平,但貧困人口卻需要花費10年以上的時間才有望回復。

  事實上,愈來愈多數據顯示,基層、失業市民和弱勢群體受疫情衝擊最大,抗逆能力最弱。「屋漏偏逢連夜雨」,疫情之下各種消費物價不斷飆升,近期蘇伊士運河貨輪擱淺事件又加劇了全球貨運費用上升,運費增加勢將轉嫁給消費者,供需錯峰更加會令物價持續上升,基層市民的經濟壓力只會有增無減。

  而且,本港物價加風一直沒有停止,基層市民愈來愈覺得「銀紙唔值錢」,也因此愈來愈迫切需要政府加快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用於抵銷部分物價漲幅。值此非常時期,官員須下非常決心,採取非常辦法簡化手續,短期內讓市民獲得消費券,早日讓中小商戶得到現金流,才能發揮足夠效用,改善消費氣氛,提振經濟。

  官員亦應跳出固有思維,既然不願意設立失業援助金,就應提出更多、更精準的扶貧紓困措施。當局此前多番強調財赤擴大、儲備下降,暗示「巧婦難為無米炊」。但花旗銀行的調查,卻印證有關說法並不一定能夠成立。每12個港人就有1個「千萬富翁」,充分說明本港仍是富裕社會。官員與其不斷「呻窮」,不如花多些心思研究如何合理開源、精準扶貧,協助真正有需要幫助的市民走出困境。